【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通识教育问题机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工学结合0008-02
高职高专教育为我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我国工业化特殊性逐步凸显,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市场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培养技能型人才升华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在此模式主导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主干课程设置体现出“工学结合”精神,对核心技能、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成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主轴,大部分课堂教学随之进入模拟生产环境或现场。
从人才培养内涵来看,在保持技能培养的前提下,高职高专教育更注重人才多元化的教育,更注重人才后续发展潜能的培养,更注重人才对社会变迁适应能力提升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关键环节。然而,高职高专虽然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培养高度重视,但学生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学时数、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高职高专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投入不够,影响了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以及人生后续发展。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好通识教育,成为高职高专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边缘化
我国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出台了若干文件,但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而出台的,涉及对象主要是本科院校的学生。大量关于通识教育的研讨会、论文均集中针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通识教育研究相对薄弱,这反映出我国对高职高专的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笔者在调查广西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课程性质模块时,对通识教育性质模块的分类、名称、学时、学分没有统一标准,其中1所院校明确规定了通识模块,4个学分,64个学时;3所院校定为综合素质模块,根据不同课程学分有所不同,但要求修满一定的课程门数;剩余3所统称任意选修模块,规定了学分数。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即使设置了通识模块,也只是简单罗列了总学分数和总学时数,缺乏对教学单位的指导作用,容易让教学单位产生轻视态度。从上述三种划分方式不难看出,多数院校没有把通识教育当做一项独立的培养环节,与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界限划分不清。笔者在与相关负责人交流中还发现,高职高专通识教育得不到学校足够重视,所调研的7所院校通识教育全部划归教务处管理,然而目前学校教务处面临着教学改革、教学日常管理等任务,很难抽出时间对通识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二)课程设置缺乏调研论证
目前,高职高专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任务驱动的理念,对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进行了充分的科学论证,并不断完善,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被忽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的专项指导很少,教学单位对不同专业所需的通识知识缺乏研究、管理,加之高职高专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专业的通识课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分类安排,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脱离通识课的教育初衷。笔者调查广西7所高职高专院校发现,1所设置了通识课程库,3所设置了综合素质课程库,其余3所则放在任意选修模块,没有形成全校统一的通识课程库。部分院校通识课程库门数较多,不同性质课程均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通识教育中效果很好的课程没能开课,课程库成为了一种摆设。
(三)教学资源欠缺开发
从现有培养模式来看,高职高专专业技能培养将长期占据教学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将围绕此目的继续强化。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宏观背景下,教学资源的配备倾斜作用明显,教师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识知识积累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灌输通识知识,对通识知识教授的意义认识不够,对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通识教学资源开发投入热情不高,导致通识教育资源匮乏。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教学环境利于通识教育传授
工学结合模式的广泛采用为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了实践条件。2009年至今,笔者跟踪调研广西7所高职高专院校发现,课程实践课时据点比例不断加大,有些课程实践课时甚至达到总课时的70%,教学环境由课堂转向实践现场,学生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外部环境刺激元素更多元化,他们感受程度更深刻,并随时在现场中学以致用,利于吸收知识。同时,实践教学授课教师也由校内专任教师变为行内专家、能工巧匠,甚至一线工人,这些任课教师深谙技能形成的要旨,熟悉各种工作流程制定的意义,对技能掌握的情感因素、社交礼节、企业管理文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技能传授过程中,他们更会结合实际情况教授相关通识知识,让学生感到受用匪浅。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培养机制让通识教育也变成了“零距离”。在实践中,每一种环境、每一个工序都蕴涵着通识知识,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理念,同时又紧密联系实际,有利于他们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这比教条式均灌输通识知识更加有效。
(二)教学资源素材多元化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一种通才教育,渗透了全能教育、素质教育的含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在职业化教育之外,通识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人生和社会问题,树立诚信、爱心、服务精神,学会热爱生活,坚持真理和承受压力,关注民族发展、国家命运。通识教育包罗万象,包含了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等知识,知识覆盖面广,不同院校开设的通识课各不相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教材。目前,教育部只给出了人文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两种指导性教材,部分本科院校出版了各自相关的通识教材,教材内容也大相径庭。
(三)驱动专业教师通识教育的学习
现有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工作历练,通识知识积累不足,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很少涉及通识教学。然而,在实践教学的带动下,专业教师要身体力行带好实践教学,必须重新修正自身社会认知,端正自身言行品德,把育人作为实践全过程的教学内容,方能得到学生、实践单位、社会的认可。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对专业教师的评判更透明化、多元化,对专业教师评判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让专业教师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累通识知
识,并在实践中努力去践行,率先垂范。
(四)促使学生将通识知识有机结合
不同环境对通识素养要求有所不同,学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经验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通识素养要求,并形成自身通识知识体系,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进入实践环节的时间变长,实践种类变多,涉及通识知识的环境交替更换,通识知识的运用常态化,推动学生对通识知识的认知,逐步形成系统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味强调对技能培养的追求,已经不能完全跟上产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步伐。学生通识素养的缺乏成为了社会、企业评论的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高专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在相当一段时间,此模式仍将会指导高职高专的办学,并会得到不断完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