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工学结合实施方案
树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的理念,真正地把办学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制定最能符合学生们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实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坚持加强基础、注重特、培养能力、激励创新的指导思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在人才培养中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基本思路
遵循教育部提出的“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的基本工作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学分制改革与弹性学制的建立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实训环境及制度建立为保障。
三、主要内容
推进高职教育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实行弹性学制,增加学生课程学习的灵活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服装实际企业生产流程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实际生产技能。在每一个学期的
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参与服装厂实际生产,并可按劳取酬。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社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使所培养学生在拥有良好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岗位技能。
(一)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弹性学制与学分制教育,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学分制改革,建立弹性学制,使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基础。
我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通过学分考试,不断积累学分。各单科学分累计达到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总学分的时候获得毕业证书。在校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或相应证书证明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式学习,或免修。实现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弹性学制则可以兼顾学生家庭经济压力与学习、学习与就业矛盾的特殊性,可以给优等生提供超前发展的机会——提前毕业;给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再次发展的机会——分阶段完成学业;给后进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圆满完成学业;给提前就业学生提供优先发展的机会——就业、学习两不误。学生可在校期间实现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2)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优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中优化专业模块教学,与服装工业化生产流程紧密结合,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将课程按照服装生产类别划分成不同学习模块,每一模块中专业课程按照服装生产流程顺序安排,每一模块中包含相应的校内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与企业生产实习课程的安排。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可参与实际生产,作为普通职业人,按劳取酬,即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具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首先,课程安排上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技能三能合一的发展。把教学课程按照实际服装生产流程设置,把服装主干课程与校内服装厂的实际生产结合,进行一定的生产性实训,注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把理论知识传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程安排如下: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从第二学期开始就到与本学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培养模块相关岗位工作,在实践环节参与生产,按劳计酬。使学生从入学到就业除了具有实践技能经验外还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缩短学生与企业距离,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直接具有社会职业经验,提高学生就业水平与质量。具体实践环节及地点安排如下:
(二)、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及管理制度。
(1)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在学校承认学生已有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经历,在出示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允许免修相应课程,并折合成学分。
(2)实践课程评价以学生实际工作成绩为标准,校企双方共同成立组织和管理机构,生产实习课程按教学与生产的要求制定管理办法,建立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双重考核。主要考核点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产品合格率、生产效率、生产工艺的学习效果、生产操作的熟练程度、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合作态度、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对企业的贡献、工资水平等。
(3)建立有关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并明确考核的办法和负责人,做到在制度上有保证,在管理上有措施,并严格进行考核;
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单科证书要考核,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要考核,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也要考核。制定各级各类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制度,严格考核。各用人单位,教育、人事部门和学校要成立不同层次的资格考试委员会,根据国家颁布的行业等级鉴定标准、行业发展趋向、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层层考核,严把质量关,确保毕业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