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课堂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处在课改最前线。回首几年讲台磨砺和新课程理念洗礼的历程,其问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记忆。其中感受最深、改变最大的是以下四点。
语文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拨、学生转”的教学方式,而新课标强凋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因此从接受新的课堂理念开始,我就积极倡导并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是对!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摒弃。每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坚持让学生存“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使学生因“文”悟“道”.“道”中学“文”。我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即:①读——读喜爱的语段;②说——说探究的内容;③问——问:不懂的问题;④帮——帮助解决疑难。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促进师生之问平等交流、同学之问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氛围、当然,自主、合作、探究
不是一种学习的”顺守”,(先“自主”再“合作”,最后进行“探究”)也不是每课必须进行的机械学习“程序”。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文本设计出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型”课;以学生协作交互为主的“合作型”课;还有以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为主的“探究型”课;当然还有“兼容型”的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被我用于文本的学习,还用于作文教学。我在作文教学中,就常采用学生自读自评、互读互评、师渎师评、再读再写的方式评改作文。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的压力。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了修改作文,提高了习作水平。
2 新的学习领域的开辟
语文课堂 丰富的语言青来自于积累,这已成为语文教学不争的事实。我平时也比较注重学生的积累,如重视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占诗、名言谚语、优美语段等的积累;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汁语史小报、周学一语、开心小练笔、课前一分钟演讲、主题队会、辩论会……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能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但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以上,这些,还要开辟新的学习领域。在这方面,我主要叭以下方面做起——
2.1 向文外延伸,即到课本、课文之外去学习语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语知”,提高“语技”,感受“语理”,形成“语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上这节课之前,应该介绍学生读有关回忆周恩来的文章:课文上过之后,可以介绍学生读《一月的哀思》、《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文章。当然,还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这就形成了课文学习的“三部曲”:学课文之前学生应该干什么;学课文时学生应该怎么学;课文学过之后学生还应该干什么。这“三部曲”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向课外拓展,就是到课堂之外去学语文。如六年级下期第二单元民风民俗学过之后,让学生看一看——走出课堂,到实地走察看一下当地民居;问一问——向相关的人询问、了解一下家乡的节日习俗:查一查——通过查资料或网络的方式搜集其他地方的戏剧特……通过这些形式,丰富学生所学。
2.3 向生活开放。语文课程本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教材中的不少篇目更是生活的直接反映。所以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捕捉语文学习的素材,即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把当地当时的语文资源拣起来、编起来、用起来,构建生活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如风土人情的了解、名优特产的推介、传统文化的搜集、编课本剧等。
走出书本、课堂,走向生活,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策。
3 新的学习效果的追求
教师教什么课,都不应该忘记是在“教人”,特别是对尚未成熟、定型的小学生,更要加大“育人”的力度,提高“育人”的功效。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4 新的教学习惯的养成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如古人一日三省其身。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教师,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身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的比较少。新的课堂让我学会了反思,养成了写教后记的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似一条循真之路,让我们到了语文教学的主旨,把握了学习语文的本质,恢复了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沿着循真之路,悟出语文之美,将是我今后工作的方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