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魅力——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三月的西安,春意盎然。24日这天,我和杨妮老师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春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艺展示系列活动”的学习。亲临会场,我们聆听了魏星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六年级《古诗两首》(《墨梅》《石灰吟》)以及报告《语文教学新思维》,让我深刻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实”是课堂的灵魂所在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俏,许多老师都想听一些实实在在的课。在这次魏星老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家常课”,没有丝毫“时髦”的元素,他注重学生个体及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的方式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语文课堂。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倾注对学生基本的读书、阅读、想象、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魏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实实在在的探究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师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正如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魏老师不仅仅备课,而且达到了“备字”的程度。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辨析,都体现了他做学问,传知识的严谨态度。
在导课环节中,魏老师让学生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咏柳》等。学生背得富有韵味,老师问学生“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说成“二月春风似菜刀”?此时学生笑了。一学生回答:我想不能吧。一来,菜刀不是用来剪东西的,不是用来把叶子裁漂亮的,二来,用在诗中也俗了点。魏老师及时做了评价:是的,换成菜刀不精致,没有韵味,太俗了。“二月春风似剪刀”里有个“剪”字,“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个“裁”字,合在一起就是“裁剪”,这就是诗人用字的妙处。魏老师教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看到了实质性的东西,这就是语文学习。接着由裁剪联想到春姑娘。趁机魏老师又让学生将《咏柳》这首诗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读出了春天的美,整个会场都沉浸在浓浓的春天的气息中。这样,魏老师通过这首咏物诗很自然地导入到《古诗两首》中。这个导课环节将学生带入浓浓的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练及韵味,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境和意图,从而为学生创作同类型的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魏老师这节课的特点就是“实”。在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真实、朴实的语文课堂。同时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认认真真、真真实实的悟情,让每一个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遵循语文学科规律,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魏老师主张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来进行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都有些迷茫。魏老师的课,拨开了我眼前的云雾。在讲授《石灰吟》过程中,魏老师注重字词的教学,通过换四字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等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只有这样写才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事物更加形象化,使文字有了情感,有了力量,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石灰经受的严峻考验,从而感受作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保持清白的贞洁,高尚的情操,为后面学生写托物言志的诗打下基础。
在讲授《墨梅》这首诗时魏老师通过提问诗中内容,学生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力量,读着读着学生仿佛感受到淡淡的清香流着流着,弥漫在书房里院子里,弥漫在整个天地间,流进了王冕的心间,流进了我们的心田,直到流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此时将学生拉入文本中。魏老师在报告中说,语文要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看不到起点,看不到变化的课不是好课。作者的思想寄予在文字里面,把握住了一种语言就把握住了一种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是不能离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要生成的,要让学生和这一文本发生关联,产生共鸣。所以要热化字词教学,要热化基本的语言积累。无论是哪个年级,都要借助字词来进行
表达,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语文素养。小学要做小学的事,小学语文要做小学语文的事,这节课要做这节课的事。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魏老师在这节课中,分质疑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感受性阅读这几个环节。首先,问学生预习了古诗,哪些内容不用教了,哪些内容还需要老师教,然后让学生去读去谈。老师少讲多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由《墨梅》《石灰吟》这两首诗,回顾了同类型的诗《梅花》《咏柳》《游园不值》等,掌握了托物言志诗的写法,从而写出了一行行优美的诗句。本节语文课语文味浓,容量大,令人叹服。魏老师既教给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又教会了学生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能力。
魏老师和学生一起分享了自学的内容后,通过比较性阅读、迁移性阅读、升华性阅读将那些还需要老师教的内容创造性的教给了学生。
在讲授还需要老师教的内容时,魏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两首古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
点。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这两首古诗都是用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一个是石灰,一个是墨梅,二者都讲了自己的刚正之气。石灰的内在品质就是“清白”,墨梅的内在的品质就是“清气”,老师分别板书出来。为了让学生达到迁移性、升华性学习,魏老师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读这两首古诗的第三句,看看有没有相同之处。一生回答说:都有一个“不”字,《石灰吟》第三句的“不”字表现于谦不怕牺牲,而《墨梅》第三句的“不”表现了王冕不需要别人的夸奖,魏老师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在朗读这两首古诗时,到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不要人夸好颜”的语气上有了变化。接着,师生合作读两首古诗,师读前两句,生读后两句,体会诗人感情的转变,体会古诗虽然短小,但语气上有起伏,有转折,有变化。
学生在理解这两首古诗的基础上,选择一种事物写一首诗歌或几句话,写得都很好。魏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让语文教学从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用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