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回顾导入。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例如讲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可让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故事导入,在学生回忆以前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顺势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如学习《这不是一颗流星》这课,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如下导入:
什么是流星?你们见过流星吗?流星很快地在天空移动,一转眼就消失了。这”一转眼就消失”的现象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转瞬即逝”语文课堂(板书)”这不是一颗流星”说明这颗星是怎样的呢?(一直存在不会消失的。)这颗星是指什么呢?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就会明白了。
教师通过一连串的发问,激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层层波澜,促使学生去深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巧用故事导入。要使学生尽快了解新课的主题并对它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现代故事或时事新闻,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投入学习。
洛阳市语文教改能手,全国中语会会员朱慈源老师,在讲《口技》一文时,他先讲了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法西斯匪徒大举侵略莫斯科。德国小分队抓住了一个苏联少年。这个机智的少年学着莺的叫声,一声、两声……九声,十声,这声音很快传到了密林深处,说是迟,那是快,从密林深处发出了一颗颗复仇的子弹,这是埋伏在密林深处的游击队,在这个口技信号的指引下,一举歼灭了德国小分队。
接着老师说道:“同学们,这就是二战中流传于苏联的一个著名故事《夜莺之歌》。故事中那位苏联少年用口技给游击队报信,歼灭了敌人。其实,我国的口技很早就闻名于世。学了《口技》一课,你就会对我国的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加深了解。”
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4、引用诗句导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引用诗句导入新课能很好地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如学习的《沁园春雪》或老舍《济南的冬天》可引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导入新课;学习朱自清的《春》可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句导入,能使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之中,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急于学习的要求和欲望,从而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做实验导入。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课本上所选的课文也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生活,其中反映科学生活的小品文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如《死海不死》一文。这篇文章介绍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原因及今后的发展前景。抓住死海浮力大是因为海水的咸度高这个特点重点说明。这一课就可以用实验法导入,会更直接的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一位老师讲这
一课的时候,就用了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前,语文课代表手拿一个大烧杯、一柄塑料勺子和一碟盐走进教室,教师在学生迷惑目光的注视下,把一个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就沉入了杯底。老师要求学生利用现有条件不使鸡蛋沉入杯底。学生兴趣大增,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很快地,不少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到那一碟盐上。一位同学走上讲台用勺子一次次地朝烧杯放盐,随着放盐量的增多,烧杯里的鸡蛋就慢慢浮到了水面。老师趁机激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这种方法适用面不是很广,但如果恰当运用确实能弹好课堂的序曲。
6、通过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有多种形式,特别是近几年来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课件制作技术,它集多种多媒体形式于一身,对语文课的学习起到了渲染气氛,传递情感的作用。语文教师合理利用课件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融为一体,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校效果。如一位教师讲毕淑敏的《一厘米》,上课时先播放歌曲《懂你》,然后又展示了一组体现母爱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进理解母爱的情景之中,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的导入有先声夺人的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导的过长,入课过缓,就会喧宾夺主,影
响了学生学习文本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及文章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导入,不能乱用、滥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