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
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9期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精神,笔者致力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借助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发展语言。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及文化自信,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使学生知道“去哪里”“怎么去”“我现在在哪里”。
        “去哪里”即教学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地;“怎么去”即教学过程,就是交通工具;“我现在在哪里”即评价,相当于导航。当上述三者相互匹配时,也就是达到了“教—学—评”一体化,即一致性,就能实现有效教学,上出“有质量的课”;反之,若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就没有“教—学—评”一致性。可见,课堂中是否围绕着清晰的共享目标展开教学、学习及评价,是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解读文本,精准定位,明确“去哪里”
        王荣生教授認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及有效的教学组织。且二者当中,教学内容居于首位。那么,合宜的教学内容由什么确定呢?自然是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是清晰的教学目标,只有当“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教学目标时,才会有“教—学—评”一致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认真解读文本,精准确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或具体的学习任务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奇妙的世界》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彼得·西摩,他在文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天地中极普通的各种事物。文中大多数段落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充满着诗意和画面感,极力向读者展现世界之奇、之美,表达自己对这个奇妙世界的喜爱之情。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而在这之前,即本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也就是说,学生已学过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本单元是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由学习“把一段话写清楚”到学习“把事物写清楚”,从中可见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作者彼得·西摩抓住了事物形状、颜等
语文课堂方面的变化,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出了天空、大地的奇妙。笔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以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将文本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几点。
        (1)能正确认读“呈、幻”等8个生字,重点指导“幻”“诱”“普”等字的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能说出课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天空和大地的。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重点词句、图片,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含义。
        (4)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习得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变化并表现其“奇妙”。
        二、搭建支架,提升学力,明白“怎么去”
        明确教学目标之后,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设计怎样的语文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
        1. 问题导向,读出“奇妙”。
        笔者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为什么说世界是‘奇妙’且‘一切看似是有生命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感悟来进行品析。也就是将对应的课后第二题设计成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理解文本,深入学习。教学伊始,笔者针对课文的中心句提出疑问:“天空是一种生命吗?为什么文中说‘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 解锁技能,感受“奇妙”。
        笔者将本课教学难点定位为“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习得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变化并表现其‘奇妙’”。如何表现事物的“奇妙”呢?这就需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语言的方法,懂得作者令语言生动的路径,从而掌握写出生动语言的技能。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第2~8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并思考、作批注: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景物的奇妙变化的?在旁边用一两个词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交流所得,并引导学生出比喻句,感受用上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同时归纳出句式“ 就像 ”。接着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比喻句。笔者频搭脚手架,指导学生由出比喻句,到说出比喻句的一般特征,进而运用文本当
中的典型句式仿说比喻句,尝试运用。这样的教学,既有教的经历,又有学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解锁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掌握写出生动语言的技能,懂得表现事物“奇妙”的路径。
        三、巧用评价,启动“导航”,知道“在哪里”
        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课程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这指出了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教师运用过程性评价,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改进,调整预设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得以完善,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笔者在小结了《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写法之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我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也能像作者一样,把普通事物的美展现在笔下。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作家吧!”同时出示一些普通事物的图片,如雾、泡泡、花朵、鹅卵石、贝壳……并出示习作提示:作者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中各种景象的奇妙变化,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观察到的事物的美写出来。写完后可以对照评价标准给自己评一评,看看能得几颗星。随后笔者出示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分为三个方面:①能围绕一句话把事物写清楚;②能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③能产生美好的联想,把事物的美写出来。这三点如能达
到一点,即得一颗星。
        这个评价标准的设计,正对应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二点“能从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和第三点“能产生美好的联想,把事物的美写出来”,对应了教学目标“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运用习得的方法,写出事物的变化并表现其‘奇妙’”。同时,也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而第一点“能围绕一句话把事物写清楚”,是对本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提升。有了评价标准,学生心中就有了坐标,对自己“身处何处”,以及与将去往的“目的地”之间有怎样的距离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学生不仅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对于自己和同伴的学习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提升了学习力,掌握了学习主动权,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吗?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