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的过渡语点亮语文课堂
三年级部 王新芳
有时在听课时不免会听到:“好,课文我们读了,下来我们写字。”“第一段读好了,我们来读第二段。”等语文课堂过渡语。一节课下来使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实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所谓课堂过渡语,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的内容前,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定方法设计的简练概括性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过渡,会对一堂课的教学大有帮助,在语文课堂上,所涉及的知识广泛,若没有一定的过渡语进行内容之间的衔接,那么语文课堂便失去了“语文味”。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使用,而且应不断地优化过渡语。
一、课堂教学过渡语的作用
有人说,有魅力的课堂过渡语,是滋润学生心灵的甘泉,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金钥匙。具体体现在:
(一)巧用过渡语,使教学行如流水般自然。
课与课之间的链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都需要过渡语来起推动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思绪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感悟文本。
(二)巧用过渡语,培养学生语言的习得。
过渡语的语言一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加上教师生动的表述,展现教师的教学特,将给课堂增加美感,使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熏陶下,获得语言的美感,对语言的习得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进行相应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
二、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巧用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方式外,还可以有以下的过渡方式:
(一)激趣性的过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影响一堂课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运用过渡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雾凇》一课时,因为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冰封,所以我用过渡语:“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渲染雾凇的神奇和美丽,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并自然而然地生发疑问,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很想亲自看看这么神奇而美丽的雾凇在作者的笔下是怎样描述的,都能带着兴趣读课文,一下子就体会到雾凇的奇特。
(二)评价式的过渡。
课堂教学中评价式的过渡语十分重要,它融入了老师对学生的赞美与肯定,也融入了对学生要掌握知识的指引,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处攀爬的一架阶梯。教学《雾凇》一课时,学生的感悟十分重要,如何知道学生感悟到雾凇的美感,唯有通过朗读来表达。文中有这样一句:“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请学生来朗读。我是通
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雾气缭绕的情境的:“我听出来了,大团大团的白雾滚滚而来,但还没有把树木淹没,谁再来读?”“嗯,沿江十里长堤,苍松林立,杨柳低垂,全都笼罩在白雾中了,谁还想读?”“整个江面白雾腾腾,久不消散,灯光、树影也模糊了,谁还想读?”……这样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反而把要求融入过渡语中,对学生的朗读提出了期待性的要求。
语文课堂(三)悬念式的过渡。
悬念的设置是老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成一个富有诱惑力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深入学习,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中,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这是一个样样都有的园子,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在园子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包括“我”。那么“我”为什么能够在园子里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呢?这样一个悬念提出来,就让学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疑团。原来这一切源自祖父对“我”的疼爱与宽容,而“我”在文中反复回顾这些情节,就是反复在回味祖父对“我”的那份爱,即对于从小失去父母疼爱的“我”来说,祖父的爱充斥着我的童年。最后学生都明白作者通过文章表达的是祖父对自己的关爱,他十分感激怀念祖父。
(四)拓展式的过渡。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多拓展性的问题,需要从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出发去想象,最终得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式的过渡引导。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词“师父”,为什么不是“师傅”呢?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免不了进行知识的拓展了: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无锡是个大道观,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还怀了身孕。她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她跟道士私通很丢脸,孩子刚生还容她活着,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这个“师父”既是阿炳的父亲,又是阿炳的老师。这样拓展,学生就明白了“师父”一词的由来,也了解了阿炳的身世,并渐渐感受到了阿炳从小就很苦命。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目的灵活运用,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锤炼教学过渡语,通过合理、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开启学生的思维,驱动他们灵动的心,激发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使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过渡语文字体验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