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二是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三是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四是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集中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得充分一些,学得透彻一些。比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中,薛老师只问了两个问题:在作者的眼里,这是一个这样的园子?作者是
用怎样的语言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自由、快乐、幸福的园子的?前一问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验,后一问指向对课文独特表达方法与语言形式的学习模仿,既明确了学什么,又有了一定的思维难度,促使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学生真正处于思考状态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长进就越大,课堂教学的效率越高。有效思维的度,一要看你的问题质量如何;二要看你是否教给了学生简单而有用的思维方法;三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有静思默想;四是通过交流看学生的思维的具体结果,从而判断学生的思维效度。
2.改变方法,让学生学得主动。
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的角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自主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因此,教师要从主角、主演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一是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做教学行为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觉得在教学新的内容之前,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去自学,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为了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时的那种万分激动、喜悦的心情,课前布置他们阅读或观看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
国人民遭受列强侵略、奴役的事例的文章、书籍、影视作品等,这样,学生带着相关背景资料进入课堂,在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学生会针对他们准备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对学生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热爱新中国的感情很有帮助。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3.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学生已有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教学法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3.1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
3.2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
3.3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
4.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