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法的研究》课题组
导入这一环节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明确学习目的,从而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可见导入很重要,要想抓住这一契机,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新颖的“导入”,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们课题组认为,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合情。合理,指导入符合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诸如围绕教学目的,切合学生实际;合情,指导入设计既切合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又适合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是引导学生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服务于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特征。教师设计的“导入”
必须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领域中进行,并且不无中生有,设计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毫无关系的“导入”。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化石吟》这篇课文时,他觉得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兴趣不高,于是就设计了一个“故事导入”。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顿时兴趣高涨,齐声回答:“喜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鬼仙》的故事,好吗?”于是老师在前面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了,老师说:“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化石吟》。”话音刚落,全班齐声叹道:“唉呀!”同学们方才听故事的兴致骤然消失,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起到“导入”的真正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智力等因素,设计出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易懂、易学、易理解的,乐意接受的“导入”。
2、简洁明快。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3、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比如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于导之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4、新颖别致。教师设计的“导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导入”的设计要做到“新、精、奇、巧”四个字。
“新”是关键。有新才受学生欢迎,才让学生注意,才让学生接受。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创新,只有教师的方法创新,才有学生的创新。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犹如“再好的佳肴,连续吃上几顿也会让人难受,口味大减,甚至反感。”这就要求“导入”形式一定要新,不能千篇一律。
“精”是本质。导入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喧宾夺主,它只起引导和激趣的作用。这就要求“导入”的内容上一定要精练,不能繁杂冗长。
“奇”是吸引力。好奇是少年儿童的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其不意,自然而然地进入主题。
“巧”是要求。教师的“导入”要有悬念,要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灵活多变。灵活地设计方案,经常地变换手法,促使导入方法多样。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校的语文老师们基本上都很重视课前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深入课堂进行调查问卷和随堂听课,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导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语文课堂
一、形象精彩的描述导入法
大山深处的八仙中学,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怎样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们精彩的描述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运用形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创造出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先板书《救勒歌》接着说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原阔、牛羊肥壮的景观,但这毕竟是‘西出阳光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
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棕棕。”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复习了古诗,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
二、多媒体导入
2010年,我校教室多媒体普及,教师笔记本电脑配齐,多媒体成了时尚。对于一些影视剧,学生多少也有接触过。所以我在教课文时,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在教学上。如在教《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先去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学生一下子就能就说出了许多相关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那种悲怆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我先让学生去查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有关资料,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那种情感。用影视来导入,利用其中的片段、细节、画面,学生有感性认识,较直观,可以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设置悬念导入
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学习的热情往往会更多地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因此,在教学中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
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呢?这样的“疑问”,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挑起了,都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欣赏歌曲导入法
用音乐导入,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进行情感审美的交流。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们就可以先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这样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从而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配合而对学生所产生的愉悦心理,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课文课堂上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在教高中语文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
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五、轶闻趣事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那么《陋室铭》一文有什么精彩的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六、新闻时事导入
这一导人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代发生的时事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强,时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新闻单元时,其中有《飞向太空的航程》,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根据当时正好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返回,我让学生去收集关于“神舟”的相关材料,这样就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而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正好安排在10月17日上课,而这一天当时正好是“神舟五号”返回的时间,而当时有人写了诗,来突出一“返”一“归”,因为这天正是巴金逝世的日子,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又能够突出两大事件。
七、学科渗透导入
语文是中学教学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它的知识是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表现的。我在教学上,也能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导入。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时,利用英文版的演讲“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觉译文与原文的不同。这是语文与英语的相通,都是语言教学。而在教《兰亭集序》时,则从高一年的美术课导人。从王羲之的《妹至帖》谈到他的书法。在上《飞向太空的航程》时,可能把火箭升空
与物理、化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其实语文课并不单纯是属于文学的,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只要能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姻,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