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基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刷新了原有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呼唤着课堂教学的变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乃至扬弃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引以为傲的教学方式,去重新建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变教师讲台为学生舞台
以知识为着眼点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的讲引领学生的。这种课堂学生是以配合教师的教而存在的。于是,三尺讲台便成了教师的阵地,教师成了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包办代替,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一讲到底或者一问到底,学生完全接受教师的摆布,这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确立“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理念,从而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教学《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时,让学生
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讲、说、或者让学生将故事的内容表演出来,以演代学。这样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堂气氛就会十分活跃。
二、变信息单项传输为多维合作交流
巴班斯基曾经说过:“这种形式(分组合作形式)语文课堂要求暂时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共同地解决一定的任务,这一工作形式优于全班形式,它能保证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要,能为学生的合作活动和相互监督开辟较大的天地。”基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加强信息交流方面的考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班级授课的同时,灵活运用同桌、小组、大组讨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加入小组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上台说,为了有更多的交流的机会,完全可以采用把全班学生分解成几个小组练习的方法,这样既照顾到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又可以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
三、变学科封闭为多学科整合
语文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描画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抒发了一缕缕真挚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是美的。
而其他艺术课程也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如:音乐、美术等。在有些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科学的独到之处使学生感悟语言,感悟语境。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蒲公英》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花托,可学生画蒲公英的花,然后看图理解花托,这比语言描述要清楚,而且又形象,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时,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根据诗描写的景物作画,重现作者所见景物,学生兴趣浓厚。
事实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其他学科的长处,多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四、变教室小天地为社会大课堂
课堂固然是我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育阵地,但除了课堂以外,我们更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实践性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践模式。
例如,在教学专题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边走边说,让学生充当导游,有声有地介绍学校的花草树木位置、特点等情况,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观察
、思考、交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45分钟显得那么短暂,当下课乐曲声响起时学生还不愿结束。
五、变单项评价为多向评价
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大多由教师实施评价,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没有坚持平等的原则。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有权利评价教师,学生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
学生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他们不敢说。怎样让他们把自己想的说出来呢?我们应该把评价的权利交给他们。例如,在上课时,当学生讲完、演完后,教师可有意识地问问学生:“他(她)说(演)得怎样?有什么优点?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可以怎么改?”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教师包办评价权。
文学本身就充满了生命力,阅读也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师应该带着饱满的热情与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一起,共同构建富有生机的多彩的语文课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