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的阐释,有很多种。但都离不开“语文,语言文字也。”这个内涵。“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使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更决定了语文老师的地位和对语文老师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先进文化的教育是养育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源泉,而提升教学艺术的文化品位则充分体现在师生互动共建文化的过程之中。高品位的课堂文化能促动学生理解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协助他们求得精神的自由发展、寻求内心的完美与和谐。而这种高品位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有赖于教师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何谓文化底蕴,有人这样解释,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它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它需要博览书,需要体验生活,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的深入思考;它的深厚与否,往往会外化为人的谈吐的水平和修养。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语文教师,他们的文化底蕴的丰厚与否,不但直接决定着学生
良好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以及准确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塑成,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
一、 成功的课堂教学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底蕴
首先,语文教师内在的文化积淀深厚与浅薄,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有质的区别。
有这样两则教学案例:两位老师同是教学《我不能失信》(三年级下册)这篇略读文章,两者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明确略读课文的教法,在处理教材内容和时间的关系时都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法,都重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但是,不同的是,甲老师教学时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最基本的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讲的是什么人的什么事?说明了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一堂课下来,就围绕这几个问题,零零碎碎、反反复复地提问,结果一堂课就这样过去了。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沉闷,不值得用来讨论的问题(如文中讲了什么事?发生的时间?)不该作为提问学生的问题(如:带星号的课文是什么课文?)一堂课40分钟本该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却被无效无端的耗费掉了。语文教学“少慢费差”的现象在这里原原本本地重演,试问课改有什么效果?
一是立足文本,使用单元框架问题实行设计: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后讲述)宋庆龄是不是不想去?你怎么看出来?(学生朗读并积累)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学生讨论并受到感染熏陶)如果你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从本我到自我,学生讨论并确定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超越文本,整合其他相关的材料,由读到写迁移。如:成才首先要有德,你还知道哪些具备有高尚品德的人和事?从这些事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课外阅读资料,引发讨论和思考,并动手写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抓住几个主要问题,统领全局,高效低耗。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超越文本,自主地徜徉在丰富的课外相关的资料中,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诚信”的力量,感悟主人公的人格的魅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课堂气氛活跃、扎实、丰富,既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细细地品味、揣摩的教学模式,更加显现出略读课文自主、探究的学习的方法,却又不失对文本精彩句段的重点品读(由“宋庆龄是不是不想去?你怎么看出来”这个问题引出来的第一文段中精彩的句段),还体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学以致用;既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又充分体现了它的人文性。
甲乙两老师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技巧吗?不,他们质的区别是内在的文化积淀深厚与浅薄上。前者将紧紧拘泥于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后者则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引领学生在广阔
的语文天地里徜徉。
其二,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他们成功的课堂教学的源泉。纵观所有的名师的课堂教学,他们的课上得精彩纷呈如行云流水般,
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但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例如郭初阳执教的《珍珠鸟》一文时就引用到黄永玉、筱敏、希区柯克、伏契克、斯蒂芬•茨威格、斯蒂芬•金、鲍尔吉•原野、司马光、欧阳修、屈原、课文作者冯骥才等古今中外作家的作品,类别涉及诗歌、小说、散文、电影及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和研究方向。下面节取一小节郭老师执教的《珍珠鸟》的课堂实录:
……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是和作者冯骥才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鸟儿
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能够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两分钟比较阅读,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笔。关键的地方,圈划一下。
生:(比较阅读,思考1分35秒)
师:好,我们这样吧,都是三个人一排,我们就三人小组,同一排三位同学,交换一下意见,探讨一下。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笼中鸟分成哪三类?谁来说,举一下手好吗?好,请后面那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好吗,我把话筒给你(递话筒)。
生:我觉得能够分为三类。
师:嗯,哪三类?
生: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
师:分为三个主义。你能够区别一下这三个主义吗?
生:“现实主义”就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这篇文章的第二自然所描述的。这种鸟;它是会适合现在的环境。古典主义的话……
师:请等一下,你说它很会适合现在的环境,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个鸟被捕获以后呆在笼子里会怎么样?
生:它在笼子里就是,会接受主人给他的食物之类的。
师:哦,活下来了是吧?
生:嗯。
师:活得还不错噢。
生:嗯。
师:请继续讲。
生:“古典主义”的话,就是主人把它关进笼子之后,它就是想挣脱笼子的束缚,而且不接受主人给予它的食物,最后是死亡的。
师:还有一类呢?
生:“理想主义”的话,它就是在笼子里持续地练习飞行,一直认为它总有一天会飞出笼子,回到大自然当中去。
师:哇,说得太好了。请坐。(示意)同桌,那么,课文的珍珠鸟,在这三类里面,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它是属于哪一类呢?
生: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