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一堂语文好课的标准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艺术。而老师作为一个知识传授的媒介,怎样上好每节课,真正把一节课做到更好就并非易事了。俗话说:“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为一堂好课,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而作为一门艺术,又贵在创新,又不应该有唯一的评价标准。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对这一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体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目的性。
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总要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达到一定的目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目的,那么,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会是杂乱无序的,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也一定会是散逸无章的。因此,目的的正确性和明确性应是上好语文课的最基本的前提。“目的性”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语文姓“语”,作为语文教学,首先就是教“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这10个字,涵盖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义。现在,有很多教师总是片面地认为讲“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就是守旧,就有悖于新课程。其实,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正是语文工具性的最重要的体现,落实“字词句段篇,听说
读写书”也正是提高语文知识素养的最根本的途径。其次就是教文化。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传递中华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语文来承担。因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也必须把目的定位在传授中华民族的文化上。或许有人会说,知识不就是文化吗?其实,知识并不等同于文化。许多人上了大学、研究生,甚至做了博导,但不一定说他们有文化,而只能说是有知识;有些工人、农民虽然没有进过大学,甚至连初中、小学也没有上过,但只能说他们没有知识,而不能说没有文化。因为文化浸润着“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浸润着社会道德和良心,浸润着爱心和同情心。文化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中考的挤压下,一味地盯着分数,只注重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注重习染学生的精神文化。就人文的层面来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为学生打开广阔的精神窗户,陶冶学生的人格精神,夯实学生做人的精神底子。历史证明:文化往往比知识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是知识缺失,他为社会、为他人所做的贡献只不过是少了点而已;而如果是文化缺失,那么他的知识越多,就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由此可见,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与习染精神文化应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和任务。
二是方法性。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笛卡尔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性主要是指老师“怎样教”和“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怎样教”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焦点就是对教材的
处理方式,即“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去教”。“教教材”,主要是立足于文本知识的传授,着眼的是学生的做题能力;“用教材去教”,则主要是立足于学习方法的习得,着眼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前者是新课程所扬弃的,后者则是新课堂所倡导的。关于怎样教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与开放性。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靠教师教出来讲出来的,靠标准化试题练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读出来写出来的,靠学生实践体悟出来的。只有在读写和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积累语文知识积累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下面来谈“怎样指导学生学”的问题。怎样指导学生的学?简单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任何知识都有它的构建规律,学习任何知识也都是一个方法的问题,知识芜杂、头绪繁多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譬如阅读鉴赏记叙文,就要抓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阅读鉴赏说明文,就要抓住“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结构);阅读鉴赏议论文,就要抓住“三论”(论点、论据和论证)。抓不住这些,就难以解读这些文体,就难以写好这些文体。方法是人生求知中永远不能熄灭的航灯,是人生学习中永远不会生锈的利刀。只有明晰了语文各类知识的构建规律,掌握了解读这些构建规律的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才能真正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三是过程性。
课堂教学的优劣,还在于教学过程的安排。新课程,强调的是过程,其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而现实境况是:学生的“自主主动”是矫饰的,师生的相互“合作探究”是被动的。一般是老师先画好圈子,做好套子,然后再引导学生跳圈子,钻套子。怎样才能做到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呢?
我的想法是:首先要民主。民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学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距离越短,情感越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主动”学习的时空就越大,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就发挥得越充分。其次要商量。商量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心灵的融合,是调动学生主动合作的重要途径。和学生商量,就要尽让问题从学生中来;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问题的讨论才具有针对性,问题的解决才具有实效性。三是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就是要把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问题与学生的现存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两者联系起来,通过学习新知识来激活旧知识,通过感悟新思想来发酵旧体验,通过用新的知识和思想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筑就学生坚实的知识长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就必须要有与学生有着深厚联系的广博丰富的知识和生活。
四是主动性。
这里所说的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