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的心得体会7篇
劝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劝学》这篇文章是荀况最有名的文章。这篇文章寓意深化,形象地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学习要坚持这个道理。比方说“故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呀,比方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呀,比方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蚯蚓没有很锋利的爪子,没有很强硬的'骨头,却能在坚硬的土地里自由地活动,还能吃到泥土,饮到地下的水,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缘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两个有力的大钳子,却只能住在蛇挖的洞里,是因为急躁不认真的缘故。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萤映雪”的故事。“囊萤”说的是一个人叫车胤,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晚上点不起油灯。可他太想读书了,怎么办呢?在一个夏天的夜晚,他推开窗一看,有很多萤火虫在飞,他灵机一动,了一个袋子,抓了一把萤火虫进去,用它们微弱的光
映着读书。而“映雪”说的是一个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可家里也是很穷没法点灯。他觉得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很可惜。一个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银光闪闪,十清楚亮,于是,他取出书来,不顾寒冷地读了起来。
这两个故事都是说的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的故事。我们现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条件有多么好,多么优越呀,可我们却不好好读书,这难道不是在浪费这么好的条件吗?我们现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吗?我们有资格寻借口不去读书吗?有的人抱怨家长不给买书看,有的人抱怨作业太多没有时间看书,出各种理由去逃避读书。其实这些都是借口。
所以我们要明白:读书,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读书,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借口,只要认真做了,坚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劝学的心得体会 篇2   
今天,一时兴趣起,拿起《读点经典》便读起来,当读到劝学篇时,不禁思绪万千。平常的我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擅长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擅长动脑,换一个角度考虑,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渐渐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才能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翻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荀子劝学篇
劝学的心得体会 篇3   
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明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做人最难的是理解自己,好似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假如“蓝”与“水”代表做人的根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祖先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家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才能,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异:“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假设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那么满足了做人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