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高屋建瓴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其意思是指建造高楼而架设檐柱,以便于修筑屋顶。引申为人的谈话或文章要一贯有理,层次清晰,鞭辟入里。所谓高屋建瓴,就是要有大局观,以全局为重,表达要精炼,有条理,尤其在演讲、写作等表达性强的场合中被广泛使用。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高屋建瓴的典故。
高屋建瓴出自《荀子·劝学篇》,篇中写到:
“昔者,庄大夫居于宋,平原君欲请学焉。庄子曰:‘申亥幸过于是乎?死生有常,而知也无穷。若果知之,且涉乎?若者尚矣。’平原君曰:‘然则唯圣人乎?’庄子曰:‘圣人固然。圣人之外,谁能算世间大事者哉?夫富贵功名,岂不欲为之而争哉?然则未若高屋建瓴、梁上君子之道好也。’”
这段文字描绘了庄子与平原君的一次对话。庄子用“高屋建瓴”来形容自己的学问理论,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见解。其含义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是圣人可以理解和践行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来领悟。而传达这些道理的方式方法,就需要像高屋建瓴一样,以全局为重,有条理地阐述。荀子劝学篇
在《荀子·劝学篇》中,庄子的观点是,人们都欲望成功和名利,但这种欲望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名有道德、懂得如何处世的君子,才能真正获得。因此,他提到了“高屋建瓴、梁上君子之道好”,意思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像是搭建高楼的檐柱,如果没有搭建好檐柱,楼房是无法稳固屹立的。同样地,如果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没有一贯有理、层次清晰的表达方式,也就无法传达出自己的观点与理念。
这个典故中的“高屋建瓴”成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用来形容人们的言辞行文应该有统领全局、整体把握的能力,使表达更加准确、清晰、有理有据,使人听众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常用“高屋建瓴”来形容一个人思想深刻,观点独到,论述有条理。
总之,高屋建瓴是一个富有形象意义的成语,典故来源于《荀子·劝学篇》中的对话。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理解到高屋建瓴的含义,即要有大局观,以全局为重,表达要精炼,有条理。在个人修养和言辞表达上,我们都应该像搭建高楼的檐柱一样,有统领全局,整体把握的能力,才能使自己的言辞更加准确、清晰、有力,达到高屋建瓴的水平。这也是我们在沟通交流中需要努力培养和提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