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联网的影响已渗透进整个社会,它甚至从根本上重塑了人类的生存形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在快速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甚至是巨大的挑战。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本文分析了网络发展趋势,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关键词] 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快速普及,2012年网络用户达5.38亿,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6.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网络媒介是传播先进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这种特殊的平台在信息交流方面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能够形成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信息环境。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知识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与人们的传统认识、道德观念也大不相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1 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上网的最大乐趣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社会资源异常丰富。
1.2 网络是大学生意见交流表达的主要平台
大学生在网络这个平台上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并逐渐形成具有大学生体特征的网络舆论行为。
1.3 网络成为重要的生活、学习工具
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教育信息源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一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权威的脚下,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做出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善恶,也可以做深入的探究和反思,为自己的合理选择到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
2 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1) 由普及走向饱和,成为全民工具。网络成为遍布社会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要素(包括移动化)、市场要素;网民分层更明显,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虚拟映射。
(2) 规范化有序推进,思路亟待突破。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管理实践的探索(辟谣、版权等);稳定形势和安全要求与维持网络活力和监督作用之间的矛盾。
(3) 网络社会和现实主流互相渗透的程度加剧。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现实社会主流,“网言网语”纳入日常;网络挤进更重要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参与的言论平台。
(4) 网络的意识形态阵地功能更加显著。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属于任何
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网络上的任何一点所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毫无阻挡地进入到每一个上网者的视野之中。在网络世界中,每天上网的网民都有成千上万,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网络的意识形态阵地功能更加显著。
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3.1 不断优化网络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中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在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氛围中,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优化网络环境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基本上都熟悉电脑,热衷于网上获取信息、传递信息。他们更喜欢通过博客、QQ聊天、BBS、论坛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对于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好奇性强、自控力差,在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政府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优化网络环境,坚决杜绝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加大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分子传播暴力游戏、淫秽信息等的力度。对于不良信息要及时制止、删除和取缔。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在网络服务器和计算机上安装绿上网过滤软件,通过技术手段及时屏蔽或删除含有低俗、淫秽、暴力、反动等内容的信息和攻击性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网络处在可监控状态,保证校园网络安全、健康、有序地运行,更好地发挥网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功能。
3.2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引导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网络中有不少“黄垃圾”对学生的毒害是巨大的,一些网络游戏、网络对学生有着无比的诱惑力,有的学生对此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引导,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增强对网络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3.3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应遵循“舆情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大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自觉适应社会,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要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要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3.4 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充分应用网络工具,深入结合网络特征。一方面,要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励和引导,学校开设网络思想道德课,在学生浏览网页时,可以很容易看到;建设红网站,构筑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网上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对网络上反动、黄、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清理,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网络环境。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加教育信息资源,推荐好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网站,并且可以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建立各学科网站、在网上发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同时要设立网上思想品德教育问卷调查、、留言板、论坛等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延伸了教学空间。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在线留言板收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言,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留言回复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校园网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创建相关的德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让校园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争取做到“主动积极,正面引导,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