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版本1)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
《认识负数》是五年级的第一课,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了解认识负数的必要性。教材由温度和海拔高度引入负数的学习,因为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认识正负数,认识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在教学中,我没有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以为学生都掌握了。但课后作业中我发现,对于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掌握不好,不知道负数排列的顺序是和正数相反的,仍然按照正数的排列顺序排列。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在上课之前要更细心钻研教材,以达到更深沉层的挖掘教材。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
这节课教学《认识负数》的第二课时。新课前提问复习了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负数也不是正数。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了解认识负数的必要性。因为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认识生活中的盈亏问题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在教学中,我没有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以为学生都掌握了。但课后作业中我发现,对于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掌握不好,不知道负数排列的顺序是和正数相反的,仍然按照正数的排列顺序排
列。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在上课之前要更细心钻研教材,以达到更深沉层的挖掘教材,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掌握。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课时
我设计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小组讨论)--推导出结论—练习—总结—布置作业,但我在实施这个流程时发现几个问题,第一、我让学生在预习再猜想学生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有的直接照书本上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讲课中语言过于啰嗦、重复。第三、每个环节与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说的不太自然,太生硬有的甚至没有过渡语,直接跳到下一个环节。第四、练习题没有根据学生发展顺序及知识的难易循序渐进,先出示的问题比较难,后出示的问题相对容易。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措手不及。通过分析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课前没有充分备课,没有充分备学生。没有对这节课的教案课件熟悉,课件与思路都是分家的,出示课件与讲课的速度不统一,导致效果不一致。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2课时
在教学中,我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上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自己动手进行拼摆,看一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接着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3课时
课上孩子们都学得比较主动,每个人都能积极地投身于小组的讨论、全班的汇报交流、独立自主地练习中,没有人在等待,没有人在观望。不管结果怎样,孩子们课上积极表现的欲望是强烈的,小手林立,眼睛里充满了期待,行动里充满了快乐。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吗?我的心里喜悦满满。当然,在实践“问题导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在不断的观察孩子们课上的表现,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孩子们能否预习好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如何培养孩子的预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将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同行们的经验做法,不断地完善自己,真正地将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能力落实到实处。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4课时
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
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5课时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教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处理第7题时,先引导学生理解“横截面”的意思,知道要求的是哪一块面积。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灵活应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6课时
在认知“公顷”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习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
个自己的教室、或者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7课时
在教学时,我先从估计教室的面积入手,让学生感受测量教室的面积用平方米比较适合,大约是50平方米。引出如果测量我们徐州市的面积,还用平方米合适吗?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去研究更大的面积单位。在认识平方千米时,我明确地告诉学生1平方千米=100公顷,举例说明:10个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最后,我还搜集了一些较著名的大型建筑物的名称及占地面积介绍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对这两个大单位有更深的认识。在练习环节,我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对公顷的认识有点模糊,例如在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和上海市的面积单位选择的时候,学生都填写了平方千米作单位。在小结时,我告诉学生,如果测量体育场、大型广场、湖泊的面积时,选用公顷比较适合,如果测量一座城市、一个国家或更大的陆地面积、海洋面积时用平方千米比较适合。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8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
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前复习旧知,先从基本图形入手,复习旧知,再从现实生活中寻实例,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除了基本图形还有许多组合图形,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而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又该怎么求呢 ?从而产生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伴其一生,受用一生。为此,在新授环节中,我的想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完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讲解方法,教师只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9课时
从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探索欲望很强,在小组中能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本课我很好的给学生渗透了数学里的“分割与添补”等转化思想,由这些思想才衍生出求组合图形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学生在做课本自主练习的时候,我却被学生们完成的情况打击得体无完肤!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个别学生的组合图形割补方法错误;(2)个别学生的割补方法不是最优方法;(3)个别学生会割补不会列式。对于组合图形的割补原则讲述不到位。在课堂上我只是粗略地说过:“组合图形的分割应本着把复杂变简单,把未知变已知”。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0课时
教学《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必须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然后顺势提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这一全课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1课时
负数的认识
这节课主要带领小数复习学过的面积公式,理解相互间的推导过程。从而引发学
生的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因第3题操作题是考试必考题型,课上重点讲解,让学生掌握画图,努力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第12课时
这节课主要带领小数复习学过的面积公式,利用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第12题,组织学生4人一小组探索4本书摞成长方体后,面积是否变化,进而思考20本书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感受更深,更易接受。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1课时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学过小数,其教学目标是“会读写小数,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没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从复习一位小数入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一位小数意义的总结过程和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对小数的意义进行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在总结小数的意义后,我接着进行了有关小数和分数之间互化的抢答练习,经过边主任的指导,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比较灵活的问题,如:某个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成为本课中突破重点的关键环节,还有在小数计数单位和进率的学习中也和整数串成一串,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2课时
新课前,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整数35的各个数位,分析这个数的组成,以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自然地揭示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在教学例3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先在正方形中图出0.6和0.06,明确0.1和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再通过观察比较得知计数单位间的大小关系,进率以及各个计数单位所处的位置。教学例4主要是让学生读题,写小数,再引导学生分析此数的组成。例四的教学使学生有能力去填写数位顺序表。但不足的是若是在教学中能给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取名字,给枯燥的规定性知识以尽可能多的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更牢固的记忆,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想象、创新、主动探索的机会。进率(主要表现在计数单位之间)的补充式重点教学,为学生减少解题的困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3课时
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三个小数相等。他们的单位都一样,所以我们把数字抽出来。
板书(0.1=0.10=0.100)。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化为单纯的小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一组小数0.3和0.30的大小的比较,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我的教学设计把学生限制在了准备的两个学具里,其实这个环节可以完全放手与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方法探究,可以用刚才比较0.1、0.10、0.100的方法,也可以用学具,这个地方不给学生设限更好。讲课时没有给学生强调正方形看做1,
强调是把1平均分,这个1可以使1米,是1吨,1分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强调0.3和0.30他们的大小相同,意义是不相同的。在练习的设计上保证有层次。既有知识的巩固,又有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还有拔高练习。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4课时
整节课以比较为主线。首先通过学生主持炫我两分钟带领大家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因为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相同之处,都是从高位比起,按照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能比出大小,就不再往下比了。但是当整数数位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这点与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不同,小数大小与位数无关.因此本课先复习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为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做准备。最后明确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一样,都要从最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下去,知道能分出大小。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5课时
这节课主要教学数的改写,让学生掌握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课的开始带着学生复习了将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学生门完成的很顺利。当我出示将384400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时,孩子们觉得有困难了,有的学生指出“老师,这个数的末尾没有连续的4个0,没法改写”我趁机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把一个大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学生
们兴趣高昂,学习的也很顺利。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课时
这节课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课始复习求下列各数近似数986413 、35628 、65214 、90088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接着出示例9,导入新课,告诉学生精确到十分位,也就是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来判断,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保留二位小数,要看千分位来判断,精确到个位,也就是保留整数数,要看十分位来判断,掌握了这一方法,学生判断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7课时
这节课主要复习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注重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回归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体会在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要掌握比较的有序性、相对性和传递性,从而培养辩证思维。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