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赏析
【一】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实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展开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是绿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但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
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男人的内裤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
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
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
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
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创举的近义词是什么【二】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代:苏轼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赏析
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
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男士服装搭配的技巧“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蒙蒙细雨,
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
故少见天日。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苏轼本人对此四
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
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之佳,又传神
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
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
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
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但这
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
“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
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
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
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
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最后四句,又写
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
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个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
画的散点透视之法,持续转换观察点,所以所摄取的景物,也是持续
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
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
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三】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南歌子·游赏
宋代: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
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
云留。
赏析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
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
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
山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
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
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
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
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个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
刻画,而是使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
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四】苏轼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安全上网手抄报宋代: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宝宝书包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
宴游过。
赏析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
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一“银”,一“朱”,一“麹尘”,
一“圆”,一“绿”,一“新荷”,组缀成五月百争妍的风景图,
颇有“晴沙金居,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
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的神韵。“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
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
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最后一句为
点睛之笔,将上述四句的意境概括为“天气尚清和”,世界上一切都
是清新的、和好的、升平的。
元宵馅怎么做下片,写苏轼与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节日。“好将沉醉酬佳节,
十分酒,一分歌”,开头三句,承上启下,将酬节“沉醉”,伴之以“歌”,将欢欣谐趣的两位官员描绘得十分传神。“好将”二字,起
到贯连上片与下片的主脉作用。“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
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能够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
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
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
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
忧民的愿望。上片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为下片留出余地,正好是下片起句“好将沉醉酬佳节”的过片句,由咏景而转向写人,起了承递作用,景情融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