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是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体验的旅游产品,需要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壮大,全域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的要求。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
乡村旅游是与城市旅游相对应的,以乡村的自然风光、现代农业、传统建筑、民风民俗、民间美食等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培育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发展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具体要求,从国家层面把乡村旅游纳入到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中。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旅游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全域旅游时代,如果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缩短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
1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备一般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以外,针对“三农”问题还具有特别的意义。
1.1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脱贫攻坚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施旅游扶贫是农村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贵州省旅发委印发了《贵州省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行动计划规范(试行)》等文件,将全省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纳入县域旅游扶贫规划。
以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村1300多户村民全部脱贫,其中家庭资产达1000万以上的有10户,资产达100万以上的有20户,成为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典范。
1.2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农村和贫困地区小康建设有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个村寨要想发展旅游业,整洁的村容村貌、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前提,建设好美丽乡村为发展旅游业奠定基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反过来又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如贵定县“金海雪山”景区的发展,有效促进了盘江镇多个村庄村容村貌的建设,环境卫生、生态建设取得较大的成就。
1.3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业升级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消费理念日趋成熟,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参与程度更高的个性化、体验式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走进农业园开展采摘活动、走进农家体验农家生活,走进传统村寨体验民族风俗、传统技艺对城市游客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旅游业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探险、娱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升级发展。1.4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民族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都市旅游者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多年来,由于不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的困境。乡村旅游的开发,使民族文化遗产产生了经济价值,为持续获取这种经济价值,村民会增强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自觉。相关部门也会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乡村风光2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同质重复现象普遍
当前正值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时期,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加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指导,各地经营者为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由于经营者盲目追求短、平、快,各地依托现有在相关资源(如自然风光、民族建筑、特农业等)低水平发展旅游,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大量雷同的旅游产品。如黔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
贺万荣
(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定 551300)
[摘 要]全域旅游是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的旅游开发模式。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差异发展,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需求,才能形成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5
[作者简介]贺万荣(1972—),男,贵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40-
东南许多县市村寨都是以苗族传统村落、苗族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体现不出不同村寨的特。而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是要求具有个性,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来吸引旅游者。同质重复的旅游开发无疑是增加建设成本、降低竞争力最主要的因素。
2.2 旅游开发层次低端
当前贵州乡村旅游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多数只能是低层次低水平发展,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旅游道路宽度不够,影响了通达性;停车场面积少,车位不足,适应不了自驾游的发展;公共卫生间数量少,卫生条件差;餐饮、住宿设施差,管理混乱,卫生质量无法保障;服务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游客体验性差等都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客源少等不利局面。
2.3 乡村性特不突出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面向城市消费者,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是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因素。由于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不透,对其内涵理解不深,多数村寨只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店、品农家果、观农家景的层次,未能深层次研究当地旅游资源特和民俗资源,未能将旅
游与当地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旅游文化品位不高,未能形成独具一格、不可复制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无特,各地销售的旅游纪念品如出一辙,未能结合当地资源优势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商业化倾向严重,各村寨景区最多的是旅游商品销售点,更像是小商品销售市场,体现不出乡村特。
2.4 商业化彩浓重
乡村旅游重点突出乡村特,吸引游客的是具有地方特的景观、民俗、美食等乡村特有的资源。过于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会掩盖乡村的本来面貌,削弱乡村对城市游客的吸引力。比如专业演员精心编排的假民俗表演、专业厨师精心烹制的假农家乐、配置现代化的假农家旅馆、整齐划一的假古建筑、玲琅满目的小商品商店等,弱化了乡村的气息。
3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3.1 强调差异性,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要求差异化的发展,要充分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奇的要求,为旅游者提供不同的旅游体验。为此,乡村旅游要做大做强,旅游管理或规划部门需要对本旅游区内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研,挖掘不同乡村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旅游,做到一村一品,一寨一景,避
免同质发展,增强吸引力。比如有的村寨以观光农业为主,有的村寨以传统民居为主,有的村寨以民俗活动为主,有的村寨以特美食为主,有的村寨以休闲娱乐为主等。同样是观光农业,也需要差异化发展,开发不同种类的观光农业,做到一寨一品。
通过差异化的发展,使每个村寨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游览价值,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同时还能延长旅游者在当地的逗留时间。
3.2 突出乡土性,减少商业彩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是乡土的越有个性,越是本土的越有特。现代旅游者更倾心的是真山真水、真史真迹,真实的生活,原真的文化。过分的商业化包装减弱了乡土特,导致产品的雷同发展。比如原本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舞有其独特的韵味,一但通过商业化包装搬上舞台,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乡村旅游要营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氛围,避免在乡村到城镇化的感觉。
3.3 注重参与性,体验别样生活
走出喧嚣的城市,回归田野山林,体验农家生活是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乡村旅游的开发应紧紧围绕旅游者对农家生活、乡村民俗的体验开展,设计系列活动,让每一位旅游都能参与到农家生活之中,调
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获得身心的愉悦,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如参与民俗活动、参与特节庆活动、参与农事活动、参与农家菜的制作等,能让游客获得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体验。
3.4 开展健康游,开发休闲体育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发地崇尚健康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既能使游客放松心情,又达到增加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的目的。乡村地区的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将其作为特项目融入其中,使游客在休闲中运动,在体验中健身,增加旅游的娱乐性、趣味性,同时这也是增强游客体验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3.5 突出民族性,设计特纪念品
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的产品越具有吸引力。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开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本地特的旅游商品对游客来说更有意义。因此,各地要结合本地资源、文化,设计出独具特的旅游纪念品,并将其打造成为品牌。
4 结论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一旅游区内,乡村旅游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是保证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要牢牢把握住乡村旅游本质特点,开发有别人其他旅游形式的独特产品,丰富资源类型,突出地域特,做到景点遍地开花,特各不相同的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余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新丝
路,2018(03).
[2] 王雪铭.走出乡村旅游的贵州模式[J].中国经济信息,2018(03).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