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
曹操诗歌探析
作者:孙忠甫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7期
作者:孙忠甫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7期
摘 要:从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曹操诗歌的特点。
关键词:时代背景;性格特征;诗歌特点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烟尘的淫灭,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这不
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由于曹操特殊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曹操的诗歌在当世的建安诗坛上成就是无人能及的。言为心声,当我们审读曹操的诗歌时,除了称赞其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的特外,透过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和权倾朝野的霸气,慷慨悲凉的字里行间却浮现了枭雄的另一面:孤独与无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权的一代枭雄也有忧愁,而且这份忧愁无人分担。下面我们就从曹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来探悉一下曹操。
1 人生的无奈
曹操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享受天伦的时间不多,因此对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据《三国志 后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在临终前还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也不觉得对不起谁,惟独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妈妈,我该怎么
回答。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长子。生母刘夫人早逝,便由没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抚育,丁夫人也视为己出。后来曹昂阵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来,又经常哭着骂着数落曹操:把我儿子杀了,你也不管。曹操一烦,便把她打发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这样的说法。其实曹操曾经努力改过:他亲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却坐在织布机前织她的布,动都不动,理都不理。曹操便抚着她的背,很温柔地说: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走到门外,又回过头来问: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还是不理他。曹操没有办法,只好和她分手。曹操还让丁夫人改嫁,不让她守活寡。曹操是想做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的,但事与愿违,这份孤独与无奈是无人知晓的!
2 独特的文学视野
曹孟德作为一名统治者,拥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社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的生活。而且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他的目光始终集中在社会问题上,他也一直在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他写诗歌意在言志,希望能到知音。但曹操的这份使命感和责任感无人相合,所以他始终无法敞开心扉,拥有象刘关张一样的朋友。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但不管哪一方面的内容,均表现出一种慷慨顿挫、豪迈旷达、激昂奔放的大气,音奏急厉、悲凉雄浑,似有横绝四海、气吞山河的气概。在曹公的诗歌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曹公进行了精密设计。如《度关山》一诗:“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庸劣,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曹操认为:民是重要的,也是需要明君管理的,更是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来约束的,曹操要像古代明君那样,巡行四海,罢黜庸劣,任用贤能,使生民繁息,使天下国家一统。这不仅是一种开明政治制度的美好向往,也是曹操治乱兴国的指导思想,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薤露行》中,他强中见弱,向着罪魁祸首,挥笔写愤,直书何进、张让之流为“不良”,痛斥董卓为“国贼”;何进虚有其表的昏庸,阉臣张让“因狩执君王”的奸诈,董卓废少帝,焚烧宫殿,毁庙,迁都,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一一被揭露和鞭挞。从而深刻地展示了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军阀互相倾扎导致哀亡和社会陷入长期离乱的根源。《蒿里行》中曹公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
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两诗还展示了诗人超凡出众的政治眼光和敢于战斗的胆略。诗人越是把凶的不智,不义、不忠、不仁加以批判,也就越把自己在相反意义上给以个性化肯定。诗人曾劝何进不能召外将入京作乱;董卓把持国政后,诗人聚义兵讨伐;至于二袁则更是先以言诫,次以笔伐,继以兵惩,最后终于消灭了二袁。这种挥笔与挥戈并举,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相结合的追求,是曹操批判精神卓然独具的特。体现了曹操在文学上的造诣及在治世上的才华,可谓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上最不可或缺的人物。
3 突出的艺术成就
曹操的诗歌成就无人能及,所以在艺术之路上他也是领先的、孤独的。曹操的诗歌形式
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後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曹操的现实精神有其适应其时代趋势的思想、政治根源和个性特征。这种着眼现实的精神在对文学的新认识,新实践中得到表现。鲁迅称曹操为“文章改革的的祖师”,便是赞扬他在反映现实的创作实践中所达到的高度。
结束语
曹操是汉末动乱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忠实记录者,他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将见证的历史事实通过自己心灵的痛苦歌唱展示出来,达到了社会现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孤独的枭雄,卓越的诗人无论在政界还是在诗坛都是独领风骚,有王者的辉煌更有其高处不胜寒的无奈与悲凉,单就从文学的角度看,曹操的地位是当时的一些文人诗客所不能企
及的,其诗歌成就不仅政界无人能及,就是诗坛也是盟主。曹操利用自己短暂的人生铸就了一段历史传奇。我们研究他,不仅要还其历史真面,更要学习其积极的进取精神,更好地服务当代。
参考文献
[1]北大中文系汉语专业教研实践队注译.三国志·武帝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
[2]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苍潭》编辑部.建安文学研究文集.合肥:黄山书社出版,1984年11月.
[4]北京大学中文系注释.曹操诗文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