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2、永明体: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483——493)年间,周颙依据和模拟佛经的读音,把汉字定为四声(平、上、去、入),著有《四声切韵》(书已佚)。接着沈约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迭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诗歌声律中应该避免的“八病”的主张,并结合建安以来诗歌逐渐讲究对偶、词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创造出一种新体诗。因它产生于永明年间,被称为永明体。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古体通向近体的桥梁。
3、宫体诗:从梁后期到陈代(531——589),诗坛上,特别在贵族和宫廷、中流行着一种轻艳柔靡的诗体,时人号之曰“宫体”。这种诗以描绘女性体态容貌与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绮丽轻靡。“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宫”即太子所居之东宫。《梁书·简文帝纪》载萧纲自己的话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给于轻靡,时号‘宫体’。”
4、汉赋: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
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比较短小, 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
5、七体:《七发》篇幅宏大,描写铺陈,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自此以后,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而形成赋体文学中的一个专体,号为“七体”。
6、四史:《汉书》又名《前汉书》,跟《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列称为《四史》,是我国正史中的名著。
7、《史记》:《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结构。
8、乐府诗:“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
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
9、古诗:“古诗”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的五言诗。今存完整的古诗尚有四十六首。经古今学者考证,这些诗内容风格相近,大抵都产生于东汉末年桓、灵之际的下层文士之手,已是很成熟的文人五言诗。而这些古诗中成就最高最能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他把已失去主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名《古诗十九首》,它是东汉桓、灵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内容主要反映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这组诗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抒情曲折深微,感情哀惋凄怨。它初步奠定了我国五言诗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两方面的统一。建安作家都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品尝过时局的艰辛,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抒发了伤时悯乱的感慨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在凄苦的音调里激荡着一股昂扬奋发的精神。抒情直接,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
健有力的风格。后人把这种新的文学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
12、竹林七贤: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他们处在魏晋易代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鄙视礼教,纵酒任性,寄情山水。他们曾隐居山阳,常在竹林聚会,谈玄说理,饮酒赋诗,弹筝抚琴,无拘无束,“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13、太康体:所谓“太康体”,大致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益盛”(《情采》)。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之华美,内容则比建安、正始贫弱,生气与力度亦弱于建安、正始。太康诗人追求形式华美,从积极的角度说,可以说是文学更加自觉的一种表现,其缺点是未能正确地处理好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14、田园诗: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田园诗主要是描写农村的风景,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
15、玄言诗:永嘉时,玄学清谈十分盛行,南渡后,势力有增无减。士人为了在心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贯注于哲学领域,对文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普遍使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使文学成了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这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16、咏史诗: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曹魏时的诗皆是专咏一事,没有结合咏史,咏怀,而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
17、咏怀诗: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阮籍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
18、潘陆:指潘岳和陆机,他们两人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为著名文学理论家,所作诗文讲求辞藻和排偶,开六朝文学的风气,有《陆士衡集》。潘岳,字安仁,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所作诗赋辞藻华艳,长于抒情。
19、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元嘉之雄”,是第一个大力描摹山水的作家,是山水诗之鼻祖,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细致,革除了东晋诗坛玄言诗浪漫的风气,有《谢康乐集》。谢眺,字玄晖,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齐梁首杰”“永明之雄”,以善于写作风景诗见长,风格自然秀逸,有《谢宣城集》。二人均擅长山水诗,且为同族,所以后人有“大小谢”的并称。
20、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建安诗歌扬雄、班固、张衡。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这两篇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另有《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扬雄:《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世称“四大赋”。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分为《西都赋》和《东
都赋》,著有《班兰台集》。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还有《思玄赋》和《归田赋》。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古诗赏析
郁郁涧底松
•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充分地揭示了人才受压抑的根源,强烈鞭挞了当时腐朽的门阀制度。
• 第一层:(“郁郁涧底松”——“荫此百尺条”),这一层以“松”、“苗”对比,揭示出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状况。此层对不合理自然现象的描述,为后文正面评说蓄积了充分的声势。
• 第二层(世胄蹑高位——由来非一朝——这一层由自然界中不合理的现象,进而与社会上不合理的制度联系起来,揭露出士族才拙而位高、寒士才高而位卑的现实,并指出这种腐朽的门阀制度是古已有之,已有很久的历史了。)
• 前一层是比兴,这一层则是直述其事,它将前一层的比兴化作了明朗的揭露和鞭挞。
• 第三层(金张藉旧业——白首不见抬)这一层咏史,以历史上的不合理现象来印论前面的议论。
• 这首诗借松与苗的强烈对比,揭露和鞭挞了西晋极其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和摧残,抒写了自己强烈的不平和愤慨。
《登池上楼》赏析
这是谢灵运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期广为传诵的佳作。它主要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潜虬媚幽姿——退耕力不任)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生活和矛盾心境,亦是写他登池上楼前的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徇禄反穷海——园柳变鸣禽)。写自己病后登楼观赏所见到的景物。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是为历诗评家交口称赞的名句。关于它,有一段颇为有趣的传说。这个传说见于《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
西堂,思诗竟曰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有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