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古代文学填空名词解释
1、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3、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外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
4、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5、曹操的《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较为完整的山水诗。
6、曹丕《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7、曹丕的新变: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8是指汉献帝建安时期至魏明帝曹叡时期的文学创作,其间包括了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三个历史阶段。
9、曹植的诗锺嵘《诗品》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10、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11、王粲“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三首。王粲长于辞赋,琳、瑀之章表书记。
12、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13、蔡琰:《悲愤诗》。
14、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等诗人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彩。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1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16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17是指从泰始到元康间约30多年的文学创作情况。以陆机、潘岳是为代表,诗风趋向于繁缛绮丽,讲究文辞的华美,一改汉末建安时期的古朴文风,使诗歌创作更加趋向于文人化、贵族化。
18、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二描写由简单趋向复杂;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19、左思以《咏史诗》为代表,写出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咏史》八首)锺嵘《诗品》:文典以怨。
20、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21、玄言诗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
22、陶诗艺术特:一情、景、事、理的浑融;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23、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歌和西曲为主。
24、南朝民歌抒情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叙事长诗《木兰诗》。
25、南曲与北歌的比较: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26、陶谢诗歌艺术转变:首先从写意到摹象,其次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27、谢诗与陶诗的比较:1.谢诗善于描绘画境,而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2.谢诗中
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程式,而陶诗的哲理则融于体物之中,达到超然物外、遇景成趣的境地。3. 谢诗精工绮丽,刻意追求,多用深奥的书面语和典故,深涩难懂,有佳句而无佳篇。陶诗则朴素、平淡、自然。
28、山水诗的流变:诗经》、《楚辞》(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29
30483-493)年间形成的一种讲究声律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萧衍、陆倕等“竞陵八友”。当时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从理论上要求和规范了诗歌创作中的声律,谢朓创作成就较为突出。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1、沈约诗歌风格:长于清怨。
32、谢朓,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
33、东晋至刘宋之际,是由门阀政治向恢复皇权政治过渡的重要时期。
34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
35
淫。形式上:追求声律对偶,风格轻艳靡丽。代表作家:梁简文帝,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故又称“徐庾体”。
36、徐陵诗文流丽轻艳,与庾信齐名,一时号为“徐庚体”。
37、庾信的乡关之思: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38、曹操的教令、曹丕、曹植的书札(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吴季重书》)、善为书表之文的:陈琳、阮瑀等。(尚情任气,真挚自然)
39、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标志是抒情小赋的出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40、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41、齐梁文学新变意识:一是永明声律说兴起;二是文笔之辨的深入;三是不拘常体的呼声;四是齐梁美文兴盛。
42、郦道元的《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43、洛阳伽蓝记:学术与文学上的个性,故都伽蓝的双重象征性。
44、“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建安诗歌
45、中国小说的起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史传
46、志怪小说兴盛原因:佛、道思想的流行,宗教迷信思想的广泛流传;士大夫清淡和品评人物之风盛行;写史传风气渐浓,史传文学中的事件的记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谋篇构局的技巧等,为南北朝小说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奠定了基础。
47、志怪小说分类:地理博物;鬼神怪异(干宝《搜神记》);佛法灵异。
48、志人小说分类:笑话(《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野史;逸闻轶事。
49、《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及其门下共同编纂而成;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50、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生活
51、隋代文学作者构成1.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2.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52、隋代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53、薛道衡隋朝成就最高的诗人。
54
55
习,自铸新词以描摹景。上官仪这种笔法精细而境界深沉的诗体,将五言诗的写景状物技巧大大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新诗体。
56、杜审言)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57、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8、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古文理论主旨:1.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齐梁诗风;2.要复归风雅比兴,追求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3.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4.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和词采声律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59
作原则,集中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整体风貌,是唐诗区别于其他时代诗歌的标志。初唐四杰提倡恢复古道,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主张文学创作要效法汉魏遗风,复归风雅的目的不仅仅是美刺比兴,而是要有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同时,还要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美相结合,注重创作的审美要求。
60
体的诗歌意境。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61、张若虚、刘希夷创造诗歌意境美。
62
63
64先秦:《周南•芣苢》、《小雅•鹤鸣》2.魏晋南北朝:曹操《观沧海》、陶渊明、谢灵运、谢朓3.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
65、孟浩然诗歌特点1.偏重于山水田园,几乎全部是山水田园诗或与山水田园紧密相关。
2.长于五言,简短幽雅。《宿建德江》
3. 善于诗画结合,动静结合,显得声情并茂。
4. 冲淡自然中透出一股壮逸之气,体现了孟浩然风格的多样性。《临洞庭湖》
5.诗语是自然纯净,豪华落尽见真淳。《春晓》
66、孟浩然艺术特1.山水诗创作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中常出现“余”、“我”等字。
2.诗中的景物描写常常是其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
3.山水诗情景交融,平淡自然、诗境明秀。
67、崔兴宗称王维为“当代诗匠”。
68、围绕在王维、孟浩然周围,还有一批以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体,主要有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其中以常建创作成就最高。
69、边塞诗除了高岑、王昌龄几位大家之外,还有李颀,崔颢、王翰、王之涣等。
70、王昌龄以七言绝句见长。
71、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相同之处:1.诗的形式,以七言为主;2.诗的内容,注重战争,边塞当题材;3.诗的风格,豪迈雄壮。不同之处:1.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2.高诗浑朴质实,岑诗瑰丽峭拔。3.高诗豪迈中给人以深沉,岑诗雄壮中具有俊逸。
7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有几篇原作《咏怀》《感兴》《感遇》,组诗内容主要承接阮籍《咏怀》、陈子昂《感遇》的传统,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写实。
73、李白诗歌的艺术特:1.主观彩浓烈,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如《上李邕》、《江上吟》。2.喷发式的强烈感情。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
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想象奇特。如《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蜀道难》:“蜀造之难,难于上青天。”《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4. 意象有壮美和优美两种类型。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意象壮阔。《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秋浦歌》其十三:“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等意象优美。5.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74、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特别是《秋兴八首》。
75、杜甫在律诗上有突破和创造:①严密工整,是律诗走向成熟与繁荣的关键。换句话说,律诗在杜甫手中成熟并繁荣,杜甫律诗是律诗成熟繁荣的标志。②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应酬、咏怀、羁旅、宴游、描画山水、时事。律诗写的时事,字数格律均受限制,而杜甫却能应用自如。③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力。如五律组诗《春州杂诗二十首》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诸将王首》等等。④拗体诗。《白帝城最高楼》⑤将虚字代词引入律诗,亦是杜甫的大胆尝试。如《望岳》中的“夫如何”,《白帝城最高楼》“城点径仄旌旆愁,独立飘渺之飞楼”、“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76、诗史的涵义1.有史的认识价值。如至德二年(756年)唐朝军队在陈陶斜大败,随后又在青坂大败,杜甫作有《悲陈陶》、《悲青坂》二诗记录其事;两京收复,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使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杜甫作了《洗兵马》,后来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力而沿途征兵,杜甫写了《三吏》、《三别》。2.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如他的《丽人行》就不仅仅是记叙诸杨曲江冶游之史事,更是用诗的语言,铺张渲染,生动再现了具体的历史场面,突出诸杨的骄奢淫佚。
77、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深厚,生活体验的丰富
真切、感情的饱满有力。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曲折起伏,反复低回;表现了杜诗意境的深厚完整,语言的精工凝炼,音调节奏的抑扬缓急,顿挫变化。
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继承汉乐府民歌的时代精神。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对后世影响巨大,如唐陈子昂进行诗歌革新时,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等。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等。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2)太康文学:晋太康时期,士族文人原远离社会和人民,他们的创作缺乏现实的内容,只能追求形式的华美。以潘岳、陆机、陆云、张载、张协、张亢为代表。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力求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5)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诗歌沿袭了齐梁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上官仪的诗“绮错婉媚”,而且把作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对律诗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