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风骨
(曹丕、曹植篇)
一、曹丕的诗歌成就
建安诗歌
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
振起全诗。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深受后人推重,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赏曰:“倾情、倾度、倾、倾声,古今无两。”诗写女子对客游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先渲染出一个萧瑟寥落的秋景,情与景谐,一韵到底,语缓情长,清丽委婉。只是这种逐句押韵的形式,表明七言诗尚不成熟,鲍照之后,才渐有压倒五言之势。
曹丕敏感而多情,常于广坐欢宴之时,突然兴起一股悲情,“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其四),真是“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与吴质书》)。纤细的情思使他能够体察事物细微的变化,并常为时节的更替、友人乃至陌生人的凋零而落泪。他又极善于选用清丽的词句、绵婉的韵律,所有这些使得曹丕非常适合于创作为游子思妇代言的诗歌,从而形成清丽纤弱、便娟婉约的风格。他的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特别是他的书信,直抒胸怀,别具感人的力量,如《文选》所录两封写给吴质的信,写景抒情、顾念旧游,娓娓道来,感慨良多。刘勰说:“子桓虑详而力缓。”(《文心雕龙·才略》)沈德潜评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都是非常中肯的。
二、建安诗坛的最高峰--曹植
曹植(192一232),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他的生活和创作可以220年曹操病逝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他“生乎乱,长乎军”,幼年是在跟随曹操的征战中度过的,目睹时艰,树立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壮志
 曹植天资过人,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几乎被立为太子。但在与曹丕争太子之位的斗争中,曹植因“任性而行,不自彫励”,终致败给其兄。曹丕即魏王位并称帝后,对曹植百般猜忌,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贬爵徙封接连不断,若非其母卞太后的回护,他恐怕早被杀害。曹叡继位也没有改变他的处境,曹植最后忧愤以终。
曹植前期志得意满,过着贵公子的生活。但他在战乱中看到了人民生活的悲惨,并对此寄予同情。《送应氏》其二描写了洛阳遭战争破坏后的破败荒凉景况,最后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泰山梁甫行》同样满怀同情地叙述了所见边海之民的凄惨处境。与此相关的是,曹植常以“烈士”“壮士”自期,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天下的统一。他高唱:“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鰕但篇》)壮土之忧,就是要建立功业:“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薤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