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
开放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
专    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   
Abstract   
一、建安风骨的定义极其特征    1   
(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1
建安风骨的特征    1
二、王粲《登楼赋》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1
(一)王粲《登楼赋》的内容    2
(二)建安诗歌王粲《登楼赋》对后世的影响    3
三、从王粲《登楼赋》的创作看建安风骨的显现    4
(一)从王粲《登楼赋》写作背景看建安风骨感时怀事的创作特点    4
(二)《从登楼赋》思想主旨看作者个人情感与建安风骨时代精神的融合    5
(三)《登楼赋》看建安精神的形成及其特点    5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
摘要
从汉末到建安时期的这段时间,正值政局急剧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刻。各大主流文体也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当自西汉以来盛行的大赋已经被各种沉重的现实主义枷锁挤压得日薄西山的时候,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的抒情小赋悄然登上文坛,小赋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大赋的气息奄奄成为对比。而以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的赋作更是冠绝当代,王粲很得曹氏父子的欣赏,尤其是曹丕更是盛赞其文章,可与张衡蔡邕抗衡。王粲的作品,也确实不负魏文帝之
期许,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高,让王粲不愧为一代文宗。本文试从王粲《登楼赋》为例,探讨抒情小赋的独特意义,以及《登楼赋》中所体现出的建安风骨。
关键词:王粲《登楼赋》抒情小赋建安风骨
       
ABSTRACT
  The period from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to the Jian 'an period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political turmoil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jor mainstream literary styles are also undergoing drastic and profound changes, while the Great Fu that has prevailed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squeezed by various heavy realistic shackles, a large number of style of fresh and vigorous lyric small Fu quietly boarded the literary world, small Fu show vitality, and big Fu become a contrast. Wang Can Wang Can, one of the seven sons of Kien An, is the best of his generation. He and his father, the Cao family, enjoyed Wang Can's works and Cao Pi in particular praised his works as a riv
al to Zhang Heng. Wang Can's works, indeed, live up to Cao Pi's expectation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high, so that Wang Can worthy of a generation of schola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the unique meaning of Lyric Xiao Fu and the Jianan character embodied in Tang Lou Fu from the example of Wang Can s Tang Lou Fu.
KEY WORDSWang Can; Ode to climbing a building; Lyric Ode; Jianan Character
从王粲《登楼赋》看建安风骨
一、 建安风骨的定义与其特征
(一)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在东汉末年的一个年号,起止时间是由公元19
年开始,到219年为止。所谓“建安文学”是指建安时期和曹魏的“黄初”和“太和”两个时期的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以曹操门下的文人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主。代表人物是建安七子和三曹,以及蔡琰。建安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
    和一般的贵族文学相比,建安文学并非是吟风弄月之举,而是如实反映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以及百姓的疾苦。建安文学的可贵,就在于其摒弃了无病呻吟,而是在作品中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
不是无病呻吟在文学作品中广泛的反映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民生疾苦。因为汉末军阀“城头变幻大王旗”无休无止的征战所造成的惨剧,都在建安文学中有着生动的反映。对于建安风骨写实的特点,历朝都予以高度评价。明朝人明人钟惺说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但光是“实录”,强调其纪实性,每本史书都能做到。要付诸诗句,形成风骨,则必须借助于婉丽的诗句、建安文学就是建立在 “实录”的基础上。既保留了浑朴刚健的汉乐府特,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将作家内心的沉郁慷慨的感情表现得明朗有力。既展现了诗人昂扬的人生观,又有悲天悯人的凄凉哀怨。情景交融,内容与形式在诗歌中得到高度的统一,这种诗歌,被后人称作“建安风骨”。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他的创作,也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
在汉末建安时期,三曹父子以其超然的政治地位,和卓越的文学才华总领汉末文苑,他们身
旁围绕的邺下文人集团里面,最负盛名者当属“建安七子”,而建安七子中声名最盛者,就是王粲。
(二)建安风骨的特征
建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建安风骨,自从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首创“风骨”这个概念之后,学者黄侃曾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建安风骨包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时也强调文章感化和教育的社会功能。《辞海》解释“建安风骨”的时候说,“建安风骨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大抵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劲,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有鲜明特。”
由此可知,“建安风骨”的特征是以写实的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现实,表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痛苦生活体验,以及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诉求,格调苍凉,情感充沛,语言清新刚健,洋溢慷慨悲壮的美学彩。
“建安风骨”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决定了它为历代的文学家所称道。建安风骨是东汉末年文学特有的时代特征的概括,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深刻的现实性。建安时
代是大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作家大都经历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苦楚,很多人都有军中生涯,有对功业的强烈追求。建安诗人们既对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进行继承;另外一面则是从战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表达了对军阀割据的愤恨和对无辜百姓的同情。不失为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
其次是浓郁抒情性。建安文学一改两汉辞赋内容以颂扬为主,汉
乐府民歌则以叙事为主的形式,开始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借文学作品的创作将自己慷慨悲凉的情感进行抒发,这是建安诗人共同特点。对于他们来说,正因为社会长期剧烈动荡,才让渴望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心声。这种心理又反过来,让他们渴望匡时救民,一统天下,个人建功立业的心理空前强盛,这些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就自然反映出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同时又慷慨苍凉的独有特。
第三,鲜明的创作个性。建安诗人出身和政见并不一致,但其总体政治趋
向则大多依附于曹氏集团,因此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也都大体反映贵族阶级的思想感情和审
美趣味。自然,如果具体细分,又有所不同。譬如 “三曹”中曹操诗慷慨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歌的纤弱柔媚、缠绵婉转,曹植诗歌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三人虽为父子兄弟,但文风截然不同,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第四,语言质朴刚健。建安诗歌在汉乐府诗歌基础上,吸取民歌中的朴质,从而形成的特有的语言风格。虽然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离不开文采修饰的外在美,但风骨结合之后,其所产生的内在美也能与外在美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