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作业改革是减负的重要抓手。语文作业的“亲和力”指向儿童视角,探索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路径。通过唤醒学习主体意识,关注不同层级的需求,赋予仪式感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与认同,从朗读、听写、习作等方面,创新调适作业参与中的能动体验,撬动作业方式变革,让语文作业真正发生学习的意义。
摘要
关键词儿童视角;语文作业;亲和力;尊重认同;能动体验;学习意义
亲和力: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作业变革
朱小花
(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福建三明365000)
关于作业改革,成尚荣说:作业革命必须进行,作
业革命也可行。[1]
笔者在“作业革命”中为改善“学生
作业”扮演“学业负担”的角,力求让语文作业产生“亲和力”。语文作业的“亲和力”指向儿童视角,探索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路径。在作业设计与策略评价中,通过加强学习主体的尊重与认同,创新调适作业参与中的能动体验,激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主动亲近语文的兴趣,让语文作业真正发生学习的意义。
一、“亲和力”源于尊重与认同
(一)唤醒学习主体意识
作业的来源不应该是教师单向的给予,作业发生的意义一定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动机,所以更应该成为学生求知的一种自需。因此,教师要努力跳出“教师布置作业”的惯性思维,把学习主体的驱动力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学生读《匆匆》时深有感触,就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作业契机自发而来,作业产生的学习意义自然发生,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作业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基于此,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帮助学生建构作业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是作业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赋予作业价值意义、功能意义与情绪意义,让作业活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工具走向人文,从批改走向对话,从评判走向欣赏,从学答走向学问,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的角逐步转变为作业参与设计的首席执行者,让生动活泼的作业体现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师生的情感互动,是教师目前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关注不同层级的需求
意大利教育专家Loris Malaguzzi 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传递了儿童的“一百”教育理念:每个都不汉字听写
同,每个都有价值。[2]
在学习环节的作业中,儿童也不
应该是工厂流水线里的产品或者模型,整齐划一地接受同样促进思维发展的训练。当下,不少作业以深度理解性学习为要义,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例如,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在语文学科颇受欢迎。在教师的指导下,中高年级有部分学生能用思维导图梳理《爱之链》人物关系,理清《火烧云》结构写法,还能根据收集的网络学习资源和其他辅助资料,设计作者关系图。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存在客观差异,特别是小学生,在理解、思辨、推理、验证和应用等更为复杂、层级更高、更具综合性的学习和脑力劳动中,困难学习体面对这类作业的客观畏难现象不应该被忽略。思维导图是否适合学生中的“每一个”,值得思考与改良。“让会飞的学生飞起来,会跑的学生跑起来,只能慢慢走的学生也能幸福地走起来”,从作业意义出发,不同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各有所得,和谐发展。
(三)赋予仪式感认同
学生作业随手乱放、卷角破边、污秽不堪、书写不认真的作业问题,更多的是作业情绪的体现。如果对
作业赋予仪式感,让作业的发生与学习意义在一个瞬间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获得神圣、庄严与尊重,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每个新学期发放新课本和新作业本的时候,可以精心设计“新作业本见面仪式”,让学生们在首页用图文写写与新本子见面的感言和激励性话语,并适时组织学生参与“作业管理公约”设计和颁布执行。这样的语文作业仪式,还可以延续到作业本用到最后一页时的“告别仪式”,让学生写首小诗,发表收获感言与告别话语,教师也神圣地盖章鉴定一
基金项目: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专项课题“儿童立场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XKTM —2005)。
教学研究
2020·09番。这样的作业本,寄托着学生个人的印记与彩,记录着学习成长的点滴收获,成为学生自己情绪、态度、愿望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小学生的欢迎。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学生建立起对作业本的价值认同、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
二、“亲和力”赋予能动与体验
(一)从“朗读”到“朗读者”“有感情朗读课文”成为小学语文教材课后思考题的首要学习要求。“言为心声”,朗读作业作为语文学科常态化作业之一,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呢?笔者一改之前家长和学习小组长双线落实朗读作业检查反馈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文一读”朗读者。每天里书声琅琅,学生朗读接龙,互相比较、互相点赞、互相学习。除了读课文,还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也分享和父母一起朗读的亲子作品,活泼泼的生命在朗读的世界里有了最美好的相遇。从“朗读”到“朗读者”的角转变,从被动的被要求的作业,到主动地想分享的作业,新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充分体现语文作业的人文性。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完成作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的作品,任何人都渴望自己的辛勤之作能被他人所接受、所欣赏。作业主动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过程。完整的教学,不应当只是学科本身的学习指导,作业更应该成为师生精神生活的一片天地。
(二)从“听写”到“百词赛”听写的传统做法是教师读、学生听记。在小学阶段,词语听写是语文听写作业的起点,主要检测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把好阅读写作基础关。有效的词语听写方式,不应当只是单独由教师按部就班地一个词一个词念出来,学生一个词一个词写出来。例如,学习《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可以对“即使、横七竖八”等考试出现的高频词进行多次听写:第一次我读词、你写词,第二次我读意思、你猜写哪个词语,第三次我说一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你来写这个词。这样变着花样听写,对一些容易出错的高频词进行训练,既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考察对字
、词的识记和掌握,有效提升听写词语的效果。学期末对全册的词语进行梳理,受“央视汉字听写大赛”启发,班级开展“百词赛”,把一学期要求会
读会写的词语分类,采取“听词意写词语”“看图片写词语”“反话正说写词语”等不同方式,分场比赛,比赛结果根据书写、速度和正确率评选表彰“百词王”。从只是单纯的“听写”到“百词赛”的调整,这样的作业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化词语理解和运用的路径,有效地让听写更深入童心。
(三)从“习作”到“创作”
除了朗读、听写,习作也是语文的常态化作业。面对习作,学生往往咬着笔头,愁眉不展地在作文本上一个个码字、点字数。爱因斯坦说:教育应该让学生将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
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承担。[3]
怎样摆脱这种艰苦的
任务感,唤醒学生主动交流的表达内需?外因来讲,离不开教师的激励导向和给予实践体验的机会。如果在习作中能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完成的习作不仅给是教师看的,还有其他读者也会看到,从而认识到习作是自己与读者沟通的一座桥梁,那么习作的学习意义就会被激发显现出来。因此,教材单元习作、每周周记和课堂小练笔,作为学生笔头训练的契机,不应该只停留在反馈作业效
果、打分评价的传统认识上。每一次动笔,都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创造有价值的积极期待,在经历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分享的时刻,享受一次心满意足的收获。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站在儿童立场,以作业撬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意义是从儿童视角的学习机制,解读当前作业改革的方向。这种方向,有助于点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渴望,语文作业从此可以变得感性、变得有“亲和力”,从而真正发生学习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关于“作业革命”的遐想[N].中国教师报,2014-03-19(12).
[2]〔意〕洛利斯•马拉古齐.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M].罗雅芬,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0.
[3]宋斌.教育是礼物[J].辽宁教育,2013(9).
(责任编辑:左小文)
教学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