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决定一切,桃子从前本是一种苦味的扁桃;卷心菜只是受大学教育的黄芽罢了(马克·吐温)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格里美尔斯豪森)
●关心公益应当是每个有相当教养的人所共同的(托尔斯泰)
●当众窃窃私语是没有教养的表现(秘鲁)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赫拉克利特)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英国 洛克)
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英国地质学家 史密斯)
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美国作家 爱默生)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国政治家 普列汉诺夫)
关心公益应当是每个有相当教养的人所共同的。(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有教养的人在没有教养的人里不会得到尊重。(台湾女作家,三毛)
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古希腊哲学家 德谟克利特)
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了。 (德国作曲家 贝多芬)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前苏联教育家,作家 马卡连柯)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俄国作家、革命家 赫尔岑)
伟大人物的天才是和有教养的众的智力不足相辅相成的。(德国哲学家 恩格斯)
教养就是习惯于从最美好的事物中得到满足而且知道为什么。(荷兰语言学家 范戴克)
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良好的教养。(英国哲学家 约翰·洛克)
要想有教养,“就要去了解全世界在谈论和思索的最美好的东西”。(英国诗人 马修·阿诺德)
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英国哲学家 洛克)
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路基亚诺斯)
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英国作家 王尔德)
智力享受的方法很多,而且各种各样,我是指明智而有教养的人,对这样的人来说生活就是思考。(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自尊在礼节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彬彬有礼是有教养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对他人的权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爱·马丁)
任何人,不论多么博学,只要他的学问和他的生活之间还存在着一段不可架梁的距离,就都称不上是有教养的人。(德国艺术家 波伊斯)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 戴尔·卡耐基)
教养中寄寓着极大的向往——对美好和光明的向往。它甚至还有一个更大的向往——使美好和光明战胜一切的向往。(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
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运地发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养在他那个民族里得到普及。(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没有一种礼貌会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养的不足,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英国哲学家 洛克)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德国作家 格里美尔斯豪森 《痴儿西木传》)
在男人身上,智慧和教养最要紧,漂亮不漂亮,对他来说倒算不了什么!要是你头脑里没有教养和智慧,那你哪怕是美男子,也还是一钱不值。(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所谓良好教养……它们在几乎所有国家中乃至于一个地区里,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明辨事理的人都会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养,并与之看齐。(英国政治家和文学家 切斯特菲尔德)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有教养的人不装模作样,他们不做无谓的奔忙。他们对诸如结交名人这类虚假的‘钻石’不感兴趣……他们嘲笑‘我是出版界的代表!’这种说法……。(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他可以讲很多东西,但他认为还有许多东西是他讲不好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卢梭)
他们生来用不着动脑筋——他们生来用不着为世事操心。他们这帮人没身份——没德行——没教养,没头脑,没才气——在糊里糊涂的一生中,心里始终存在出人意外的平安。(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俄国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礼仪又称教养,其本质不过是在交往中对于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轻视或侮蔑而已,谁能理解并接受了这点,又能同意以上所谈的规则和准则并努力去实行它们,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英国哲学家 洛克)
一句话,教养又可称为“圆满的人格”。这就是说,从任何角度去观察,都可看到某种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可以感动周围的人,还能有效地改善人之间的关系。我想,这就是教养的整体形象吧。(日本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 池田大作)
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为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俄国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受教导;所以事先尽可以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该花时间,下功夫和努力的,是使他们获得德行的原则、实践和良好的教养。这才是他们应该事先多加准备的事,免得后来容易失掉。(英国哲学家 洛克)
因为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和观察力的差别,人和人之间是永远谈不到有什么平等的。因
为不平等才应该把自然法则当作确定不变的规律。但我们能使不平等变得不易觉察,正像我们把不平等视为雨或狗熊等寻常之物一样。这里,文化教养是起主要作用的。 (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寓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一种教养,来自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而花费的代价。如果他们也算是基督徒,他们就犯了因伪装而受尊敬的罪。他们本应成为世上的盐,而盐的首要责任应当有盐味。亨利·凡·戴克
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位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媒体、设计、
建筑、音乐、电影、电子、广告、文学、体育、观光旅游……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项目大宗。文化是外交、当政治协商触礁、军事行动不可的时候,文化是消弭敌意惟一的方法。尤其对于弱势国家,文化可以是以柔克刚的军队、温柔渗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台湾女作家 龙应台
名人背后的教养故事
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人的天赋不可造就,却能发掘。看看这四位名人接受的家教史,就会明白这看似平常的四种教育其实具有不可比拟的威力。
一 博览书
弗兰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卢梭的父亲钟表匠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三岁的卢梭从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
然后,在他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和《宇宙万象讲解》以及莫里哀的戏剧。博览书便卢梭获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了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二 发掘天赋
天赋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无师自通的天生素质。人的天赋在母胎中初具雏形。天赋是构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质,人的天赋不可造就,却能发掘。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对两个女儿的家教观念是一一以挖掘她们的某种天赋为主。早在女儿呀呀学语时,居里夫人就开始对她俩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经过观察鉴别后,她发现:大女儿伊雷娜性格镇静、朴实、专注和自然,着迷于物理和化学,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小女儿艾芙心灵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她的天赋是文艺。正是运用这种发掘孩子天赋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终使大女儿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也使小女儿艾芙·居里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三 荣誉感
孩子的荣誉感往往在父母的激发下才渐渐奠定。欧美的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会说:“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小威廉绝顶聪明,五十岁能得诺贝尔奖。”
哈德罗·麦克米伦的母亲萨拉二十年如一日地告诫他:“麦克米伦,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将来要当英国首相的!”在母亲的自小要当伟人的荣誉感的激励下,麦克米伦奋力拼搏、潜心求索,终于在1957年至1963年两度荣任了英国首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