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杨英吉
案例:在学习四年级的下册课文《小珊迪》时,我提出了问题:自读课文,你认为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用直线圈出相关语句。
学生A:我认为小珊迪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因为他又瘦又小,大冬天还没有鞋子穿,也吃不饱......
师:不错,小珊迪是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你所到的语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珊迪的可怜,因为他的生活非常的艰辛、贫穷。
学生B:我觉得小珊迪是个很诚实的孩子,因为他急着把给“我”的零钱还给我,可是却被马车撞了。
师:是啊,你看,小珊迪是这么的贫穷,生活这么困难,可是却一点也不贪图“我”的钱,而是急着把零钱还给我,怕我误以为他不还钱。
学生C:我认为小珊迪还是个善良的孩子,因为他临死前不想着自己,而是嘱托“我”照顾好弟弟,他是个好哥哥。
师:没错,小珊迪不仅是个守信用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那么你学过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小珊迪那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学会D:诚实守信。
学生E:善良的,因为他对弟弟很好。
学生C:没错,临死前都没有想到自己,是个很注重亲情的人......
师:同学们将的都非常的好,但是小珊迪是个诚实守信、善良的孩子。
可怜的孩子
分析: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只要抓住关键词、句,就能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品质。在整节课堂中,同学们都积极发言,而且大部分的同学都抓住了关键词,守信、善良。所以整节课上下来非常的顺畅,对学生的点评也多数是中肯的。可是,课后的相关练习将这节课的一个问题显现出来。如:为什么小珊迪是“跑着”回来的?答案是因为他怕“我”误以为他是个不守信
用的人。文章确实涉及到小珊迪的善良品质,但是相对于诚信反而是次要的,更关键的是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因为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围绕小珊迪守信而展开的故事。但在习题中,几乎有半数的同学回答是因为小珊迪急着回去给饥饿的弟弟买吃的。因为在课堂中,特别是这个片段中发现,同学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我虽然点评,对诚实守信以及善良都是肯定的,却没有考虑过主次,应该在同学的答案渐渐偏离时应该及时拉回。虽然畅所欲言、各抒自见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可是,稍有偏颇,学生就很容易误导,况且有的学生可能只听见只言片语。所以,在同学们讲完之后,我应该在梳理一下内容,通过作者这种详略有致的写法点出,甚至可以引入到我们平时的作文讲解中,学习作者这种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将书本知识化作自己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