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体会新诗形式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意象,通过探究象征意义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抒情主人公形象,体会作者表现的独特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在当时背景下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传承五四精神,理解“青春与理想”主题。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品味情景交融的特点,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新诗的表现形式,了解本诗抒情主人公及抒情方式,传承五四精神。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设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五四”青年节,学校要举办一次“青春理想”的诗歌朗诵会,高一某班特选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为朗诵篇目。
请让我们一起走进《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来感受青春与梦想吧。
课前自学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06年,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期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成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女
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体知识
    新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案
1917 年 2 月,《新青年》 2 卷 6 号刊出胡适的 8 首白话诗词,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
任务一、学习诵读,探究新诗形式
1. 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诵读诗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探究: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号”字究竟读háo,还是读hào呢?
明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号”确实应该读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而“放号”的意思就是“吹响号角”。所以,这个题目的含义就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呼喊。
2. 指导诵读
探究:这首诗歌在形式(语气)上有什么特点?我们如何诵读?
明确:使用大量的感叹词,一首不长的诗歌用了6个“哟”和8个“啊”,而且是“啊啊”连用。“啊啊”连用更能够体现出震撼到难以言说的情感,当人被自然界的神奇征服口不能言,发自内心的赞美用感叹词更能传递出情感,所谓“啧啧称奇”即是此理。
诵读时要读出昂扬的气势。
例1: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前一个“啊”要舒展,后一个“啊”要短促,两个“啊”之间连贯,读出惊喜与赞叹。“滚滚的”应该
重读,读出大海的波涛奔涌的磅礴之势。
例2:啊啊!力哟!力哟!
“力哟”“力哟”,像是在呐喊,又像是招呼,音高一句高比一句。
探究:诗人抒发感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壮阔的海洋之景,以及无与伦比的拔山超海之“力”,基调是昂扬奋进的。
3.情景诵读
联系写作背景解读,指导学生想象诵读。
写作情境  郭沫若立于福冈博多湾海岸边,面对无边的大海,此时正值夏秋之交,北半球的空气寒冷了起来,和南太平洋上在夏天晒得灼热的空气生出猛烈的对流,便激起强劲的海风,海风又掀起怒吼的海浪。诗人听着拍岸的涛声,海涛的节奏鼓舞着他,激荡在胸中的狂飙突进式的感情涌泄出来,他放声吟诵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小结: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把握本诗自由的形式,昂扬的情绪,建立起情境的联想,初步体会诗人澎湃的心潮,为进一步解读诗歌奠定基础。
任务二、抓住意象,品味情景交融
1. 这首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着怎样的特点?
明确:
意象
画面、特点
白云
在北冰洋之上的晴朗天空中,无数的白云正在那里翻卷怒涌。下有宽广的北冰洋,上有无限阔远的天空,白云就在这里怒涌。其特点为意象宏阔、气势磅礴。
北冰洋
与广袤的天空遥相呼应,“洋天一”,天地间一片晴朗,作者将其称为“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其特点为宏大、雄奇。
太平洋
用“无限”一词来修饰太平洋,突出了其面积广;力量大,而且要把地球推倒,突出了太平洋的广袤无边与无限的力量感。“太平洋”可以概括为壮丽、壮阔、雄奇等。
洪涛
指波涛,诗歌中作者有意将其说成是洪涛,而且用“滚滚的”来修饰,刻画了洪涛的动态形象,呈现出洪涛滚滚向前,强大无比,无坚不摧的气势。 其特点是壮阔、雄奇、气势磅礴。
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力量感,诗歌中作者还对“力”作了“绘画”“舞蹈”等多角度的解读,突出了“力”的强大与曼妙。“力”更加凸显了雄奇等特点。
2.作者借这些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太平洋、洪涛,赞美这样的自然之力吗?
联系时代背景解读
五四运动刚刚爆发不久,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越过太平洋,震动了远在日本的郭沫若。作者面对日本横滨海岸,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诗歌。因此,我们可以把诗中洪涛滚滚的景象理解为“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的巨大声势的象征。五四运动之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明确: 诗歌中的自然之力,只是作者描绘的力的基础。太平洋、洪涛等意象,在诗歌中并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存在,因为它们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也就是说,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用以象征有着无穷力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象征反帝反封建的、渴望建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
3. 请你试着划分诗歌情节结构。
明确:
全诗分为三节。
一、二行为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三、四行为第二节,这里由景入情,完成过渡,引发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破坏”与“创造”的主观感受。
五、六、七行为第三节,诗人面对大海奔腾的波涛,生发出对宇宙与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力”的讴歌与赞美。
4.诵读这首诗歌时,我们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诵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的情感体验,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像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作者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部感染了。因此,在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自然的景观与诗人的主观世界达到了交融一体的境界。
任务三、探究形象,传承五四精神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结合作者自身及诗歌内容分析。
联系作者自身解读
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高潮时期,作家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多创作于这个时期,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而且,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
示例1:诗中的“我”是一个巨人的形象。诗人把“我”想象成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阔大而超越的意境。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示例2:本诗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呼唤的巨人形象。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内心充实,激情如沸的人,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是“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巨人”要毁坏、创造什么?又为了什么而努力?
明确: 在这首诗中,“巨人”“毁坏”“创造”“努力”,就是要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努力”,是为了全中国,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这种“毁坏”“创造”“努力”,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是一种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
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4.这首诗歌,塑造出了有勇气、有力量、有胸怀、有梦想的巨人。作为那个年代的青年, “郭沫若们”,意气风发,勇做巨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又应该在哪里呢?
明确:勇担时代重任的人,就是巨人。为国家、百姓谋利益的人,就是巨人。我们是时代青年,有着最好的年纪,有着崇高的使命,所以,我们,就可以是立在地球边上,为时代而高歌的巨人!
拓展延伸
下面是有关对郭沫若的人物评价,请你联系这首诗歌,写一段话对郭沫若进行评价总结。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示例1: 他怀着滚烫的诗篇,行走在多难的中国。那完美而又蹈”,演奏“力的音乐”,抒写“力的诗歌”,激荡“力的律吕”。炽热的诗句,在黑暗中如同一盏照亮浑噩与阴暗的明灯,让无数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而他从未放弃那支笔与心灵的疆域,用他完美的诗句描绘了时代的面貌,一字一句地痛斥时代的不公与黑暗。因为他是地球的孩子,他明白匍匐前进之途不会被荆棘所阻挡。郭沫若就这样吟着他完美的诗句,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