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赏析体会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著名诗篇,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和体会:
1、诗词格律与语言风格: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遵循律诗的韵律和格律,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语言上,运用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长征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主题与意境:
这首诗的主题突出,以长征为背景,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奋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描绘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种种艰辛,展现了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品质。
3、艺术手法与修辞:
在《七律·长征》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比如在颔联中,他运用了对仗
和比喻的手法,将“五岭”比作“细浪”,将“乌蒙山”比作“泥丸”,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4、个人感受与启示:
在阅读《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我深深被红军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让我认识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来说,《七律·长征》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5、文学赏析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 七律
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
颔联承接“千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俯瞰五岭和乌蒙山这两个典型的高山峻岭,以点带面地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承接“万水”,诗人还是以点带面选择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在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当时的情况是非常危急的。红军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诗人把寒冷的江水写得如此温暖,那是在战斗胜利后,诗人在江畔流露出的胜利的喜悦。另一处水是大渡河水,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下夺取泸定桥,泸定桥的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面之上,寒光闪闪,不由地让人想起大渡河战役的惨烈场面。一“暖”一“寒”,对比强烈,既是客观事实,又是诗人的心理感受。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可见红军的英勇无畏。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更喜”承接红军在敌人的重围中杀出来的一条血路,其实,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