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的几种常用句式及练习
一、判断句
主语有所断定的句子是判断句。有时,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所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有时,谓语只是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属于某一大类。上古汉语是指示代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句中用,句末用
变化形式1:句中用,句末不用
变化形式商务送礼2:句中不用,句末用
变化形式3:句中不用,句末也不用
1:陈胜者,阳城人也。——译:陈胜是阳城人。
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译:杜周是南阳杜衍人。
3:其巫,老女子也。——译:那个巫师,是个老女人。
4:夫鲁,齐晋之唇。——译:鲁国是齐晋两国的门户。
中古以来,用作判断词,判断句进一步摆脱了语气词,如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世说新语·雅量》)。但后代文人往往喜欢模仿秦汉以前的用法,许多文人在判断句中仍然不用判断词。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乃、为、则来表示,但乃、为、则并不是判断词。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译:我侯嬴仅仅是夷门的一个守门小吏。
(句中的是副词)
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译: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句中的wéi是动词)
7:心之官则思。——脑筋的功能就是思考。  (句中的是连词)
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也叫字句。这种句子,主语受事,用引进施事,或将直接附于谓语前表被动。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七种:
(一)用引出施事(动作的主动者)
      1:王建禽于秦。——译:齐王田建被秦军擒获。
(二)在动词前加
2: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不降。——译:汉武帝派遣中郎将(官名)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禁了二十年,不投降。
(三)搭配起来使用。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译:我将永远被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所耻笑。
(四)在动词前加
    4: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译:你若不听我的话,你要处死,老婆孩子也
要被杀。
(五)用……的格式。
5: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译:卫太子被江充陷害。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的表示法同(四)(五)的表示法有显著的不同,
(三)主动者在动词之后,是见+动词+于+主动者的格式;
(四)(五)主动者在动词之前,是为+主动者+(所)动词感谢上苍的格式。
(六)在动词前加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正直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谁能不怨恨呢?
说明:用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很常见,在古代汉语里却并不多见。古汉语用的句子,主动者有遭受(不如意之事)的意味,现代汉语则无此限制。
(七)与主动句同一形式(有人叫做主动形式的被动句,也有人叫做意念上的被动
7:操军破,必北还。——译: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之后,必然要向北撤退。
    8:戍卒叫,函谷举。——译:陈胜发动起义,函谷关被(起义军)攻占。
三、宾语前置
(一)文言的双宾语
一个动词有时带有两个宾语。双宾语中往往有一个宾语指人,另一个宾语指事物。在文言里,带双宾语的动词,常见的有予、赐、遗(wèi)、教、语、告、问等。
1:使人遗赵王书。——译: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
分析:动词带有赵王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赵王指人,后一个宾语指事物。
2:吾既已言之王矣。——译: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楚王了。
分析:动词带有两个宾语,前一个宾语指事物,后一个宾语指人。
文言的双宾语有时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3: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  )。(《汉书·霍光传》——译:霍光叫来掌管皇帝印玺的官员,官员不肯交给霍光(印玺)。
分析:动词后省略了指物的宾语
4:与(   )衣裳,吏护之还乡。——译:赏给(他:区寄)衣裳,役吏护送他回家。
分析:动词后省略了指人的宾语
(二)动词宾语的前置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古汉语有三种情况:
1、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不了解别人啊。
      分析:不己知不知己的宾语。
腐竹木耳怎么炒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译:老百姓缺衣少吃却还能把国家治理好,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件事。一粒种子的故事
      分析:代这件事,是的宾语。
2、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在动词前。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译:皮都没有了,毛将附在哪儿呢?
      分析:的宾语。
4: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译:臣下确实没有才能,还能怨恨谁呢?
      分析:是合成谓语敢怨的宾语。
3、指示代词作宾语,有时放在动词前。
5:是震是拔,大歼厥家。(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译:震动它,攻下它,大歼敌巢。
   分析:两个代词,分别是动词的宾语。
(三)介词宾语的前置
古今汉语一般都是介词在前,它的宾语在后。可是古汉语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放在介词前,形成宾语——介词的结构,这就是介词宾语的前置。
1、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之前。
1: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译:为什么长期留在这被包围的城里而不离开呢?
分析:代词是介词的宾语。
2、介词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译: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黑夜接着白天不断地思考。
分析:夜以继日以夜继日,介词的宾语前置。
3作介词宾语时,也是放在介词前面的。
3:臣是以无请也。——译:我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说的了。
分析:是以以是,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因为这个因此是以在文言文中比以是更为常见。
(四)宾语提前的四种格式:
1、加将宾语提前。
1:将虢(guó )是灭,何爱于虞?——译:将要消灭虢国,对于虞国又偏爱什么呢?
分析:的宾语。
2、加把宾语提前。
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过错呢?
分析:何罪的宾语。
3、构成…………”格式的宾语提前。
3:率师以来,唯敌是求。——译:自从率领军队以来,总是在寻敌人。
分析:的宾语。这种格式对宾语有强调作用,即用来表示唯一的条件。
4、加之为将宾语提前。
4: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译: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这样的话他必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这样的话他必定会受害。
分析:都是的宾语。这种类型的宾语提前,前面还可以加构成……之为……”的格式。
5:唯弈秋之为听。——译:只听弈秋的话。
分析:弈秋的宾语。秋天有什么树
四、成分省略
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加多见,更加复杂。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六种:
(一)主语的省略
由于文言文中缺少可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用作主语语气较重),因此在主语不能省略的句子里,往往重复上文的名词。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译:(秦王)左右的人想要上去杀蔺相如,相如瞪大眼睛呵叱他们,(秦王)左右的人都吓得退了回去。
分析: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用相如重复上文;第三个分句的主语用左右重复上文,只有张目叱之后面的宾语位置上用了个代词。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文言文的主语往往是省略的。
2:欲复使廷掾(yuàn )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如死灰。——译:(西门豹)想再派廷掾和一个豪绅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连连磕头,头都磕破了,额上的血也淌了一地,脸好像死灰一样。
分析: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如土灰之前都省略了主语廷掾与豪长者
需要注意的是,被省略的主语,有时并不是同一个主语,这就需要从上下文来判断究竟省略了哪个主语。
3: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奉匜(yí)沃盥(guàn,(   )既而挥之。(   )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译:秦穆公送给晋公子重耳五个宗女为妻,怀嬴也在其中。(怀嬴)捧着水罐浇水,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好后,挥手让她走开,把水甩在她身上。(怀嬴)气愤地说:秦晋两国是平等的国家,你凭什么卑视我呢?
分析:这是隔句省略主语的例子。奉匜沃盥前省略主语怀嬴既而挥之前省略主语重耳怒曰前省略主语怀嬴
(二)谓语的省略
在对举或排比的句子里,当一个句子用了动词作谓语,另一个句子中相同或相近的动词便可省略。
4utstarcom: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译: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分析:后两分句都省去谓语
5: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   )颜,窃鈇也;(   )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列子·说符》)——译:有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看这个孩子的走路,像是偷斧子的样子;(看他)那神表情,也像是偷斧头的样子;(看他)说话的神态,也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一切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是偷了斧头的样子。
分析:言语前面都省略了谓语视(其)
(三)宾语的省略
宾语由代词充当,常常省略。
6:佗授(   )以漆叶青黏(原字是字右边加,字盘里打不出这个字,姑且代之)散给他。(《后汉书·方术传》)——译:华佗拿漆叶青黏散给他。
分析:动词谓语后面省略代词宾语
(四)兼语的省略
兼语在现代汉语里不能省略,古汉语却可省略。
一个句子的谓语由两个动词或由一个动词加一个形容词组成,前一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