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鞭催马运粮听后感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打开尘封的记忆,若要问一下四零、五零后的父老乡亲:七十年代给你留下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恐怕十有八九会回答:穷,太穷!
若要问当时最时兴的文化生活是什么?恐怕多数人会回答:看样板戏!
若要问那些老戏迷老歌迷们,当时最爱听的乐曲是什么?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回答:听《扬鞭》!
对,你没听错,《扬鞭》,就是那首当时风靡大江南北的笛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最初听到《扬鞭》,是通过大队的高音喇叭。尘封的记忆
那时农村的基层组织叫“大队”,下辖若干“小队”。大队有啥事需要通知小队和众,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高音喇叭。喇叭一响,社员们都会静听有什么重要事情。
而为了先引起人们的注意,广播室都会先播放一首乐曲,而这首曲子就是《扬鞭催马运粮忙》。人们听《扬鞭》的时刻,也是注意力最集中、如醉如痴的时刻!
当然,人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只感觉这首曲子悦耳动听,前所未闻。在那个一天到晚净听样板戏的背景下,人们总不免有些厌倦和腻烦,曾有人调侃样板戏是“阿庆嫂提红灯,一口气跑上威虎山”。可见,此时的《扬鞭》,就是流向人们心田的一股甘泉,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任何一部好的文艺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高度的完美和统一。《扬鞭》在内容上描写的是丰收后的农民驾着马车运送公粮、忙忙碌碌而又满怀喜悦的情景:马蹄击节、车轮欢唱、车夫偶尔再乘兴打几个响鞭,把欢快和喜悦撒满运送公粮的小路上……在形式上,《扬鞭》征服听众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乐曲完美的结构和旋律。曲调以奔驰音型起始,引入长指颤音,接着是上下历音和顿音,把运粮车队奔忙和热闹红火的场面,一下子展现在听众面前,不由使人感到热血沸腾,顿生手舞足蹈、陶醉其中之感…….诚然,在那个贫穷的时代,人们满怀对物质生活的热切向往,也同样对新的文化形式、文化生活满怀渴望和追求;固守在土地上的农民,也需要用新的形式来描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心声,而《扬鞭》,就是一首应时之作,《扬鞭》也由此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