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年第30期(总第649期)·92·
摘  要:将童话植入数学课堂,可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生发自主学习,促成深度思考,更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与意志品质。[1]笔者认为: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编写“适口性”较强的数学童话,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必能使童话与数学相得益彰。
关键词:童话;数学课堂;深度思考
一、慢板开启童话之门启动学生学习状态
罗杰斯认为:人的学习情绪状态排在首位的是心境,心境状态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缓慢而微弱;第二,持续时间长;第三,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童话数学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渲染都占用了一定比例的时间,但是童话故事的开头讲述不宜过快,教者宜用简洁的语言、中等语速,让学生明确目标,营造一种蓄势待发的学习氛围,启动学生学习情趣与状态。[2]
在一节复习课上,我创编了童话故事《营救妹妹》。师:孩子们,昨天发生了一件让整个皇宫都为之震惊的事,你们的妹妹在后花园玩耍时,被巫师变成的老婆婆掳走,带到了千里之外的巫师国。你们的母亲正在经受失女之痛,小琳达撕心裂肺的呼救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今天我就把营救妹妹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能完成任务吗?
沉重的童话开头,教师打出“亲情牌”,使得“众王子”在任务的促使下,启动学习状态,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
二、行板发展童话情节护航学生学习状态
罗杰斯始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过程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其他学习因素只是“助产士”和“催化剂”,是学生学习状态的“护航者”,是预设与生成的“调节剂”。
在《营救妹妹》的故事中,教师预设了“营救途中该带多少水”的问题,复习了“升与毫升”的知识;“带多少帐篷”,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中有关于余数的处理方法;“巧铺断桥”,复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竖式的变式运用;“穿越地道和准路径”,复习了“简单的周期”。
童话情节的创设促发了高昂的学习状态。教师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残缺和杂芜的问题,不断地考验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艰巨的任务”还促进了“王子们”的主动合作。巧预设必定有高生成,在“该带多少水”环节,“王子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人问需要多少天的行程;有人提出了马匹的饮水问题;有人认为不需带水,路上总能到饮用水的……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断地对生成问题去芜存菁,使学习过程顺利进行。
三、快板助推童话高潮升华学生学习状态
雨果说:上天给予人一分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分智力。在童话数学高潮部分适当设置障碍,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遇挫弥坚的意志品质。
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教材要求用四个正方体按要求拼搭物体。童话故事《小红帽送棉衣》安排了“我为外婆建楼房”环节,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练习。孩子们在亲情的驱动下,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设计出许多精美又独具匠心的“楼房”。当大家都得意于自己的创造力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能给外婆建造一所安全的“空中楼阁”?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道障碍的设置并非有意为难学生,而是
童话——化情入境激趣引智
程桂兵
(灌云县朝阳实验小学  江苏省连云港  222000)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求异思维。事实上,孩子们不仅创造出多种“空中楼阁”,还能从力学的角度保证了“楼阁”的安全。一个又一个带有挑战性问题的抛出,如果没有情境的保障,孩子们的创造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四、慢板延展童话结尾酝酿学生学习欲望
课堂只是学习的一小段旅程,意犹未尽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4]童话数学的课尾应该有更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把做人的欲求“曝光”于课内,将学的欲望延伸至课外。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我创编了童话《城市美容师》:国王让大家为城市设计一座花园,一个个“设计师”的方案得到了肯定……就在即将下课的时候,一位“设计师”对我说:国王先生,您的王位是不是应该传给获胜者?在他的带动下,其他“设计师们”也不甘示弱:我们的设计也很漂亮,也应该有奖励……这个小环节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却让我有意外收获:它折射出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既有一份愿为人上的欲望,又有一颗功利的种子在悄悄萌发。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大家都为美化我们的城市做出了贡献,为国家、为集体出一份力是一件值得自豪和应该的事。每一片叶子为大树贡献一份营养,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孩子们,为集体做贡献也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五、纵深挖掘童话内涵关注数学深度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童话数学课堂不是“四不像”,童话数学所设置的任务和疑问恰恰可以给予学生高动能,激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反而增强了课堂的“数学味”。
在教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时,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童话巧妙地引发了课堂“冲突”:有一天,双胞胎“红角”和“蓝角”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红角说它的张口大所以它
是哥哥,蓝角说它的边长,所以它是哥哥。我问:你们怎么看?我的问题一经提出,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大家各执己见,争执不休。趁大家僵持不下的时候,课件出示了一个“角爷爷”,角爷爷张口很大,但是边很短。部分学生经过比较,心不甘、情不愿地说:应该“红角”是哥哥吧。有个别勇敢的学生站起来说:可是这是为什么?我说:至于为什么,答案要靠你们去了。
通过童话引发争论,即使没有结果,也能吊足学生的胃口,把更深的思考引向课外,相信他们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到答案。
实践证明,童话与数学的邂逅改变的不仅仅是数学课的教学形式,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智力的提升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孙朝仁,吴海宁.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连云港市课堂教学改革地成功之道[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
[2] 范姝.数学童话素材的挖掘与运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4(07).
科学童话[3] 张良朋.当“数学”遇到“童话”[J].小学数学,2009(04).
[4] 孙维国.童话数学,给数学课堂一颗“糖[J].小学数学,2009(03).
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