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县初中语文八 年级 下 册导学案
课题: 《组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课教师:黄淑琴 学习目标: 1.理解海浪和雨的形象。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涵丰富的哲理。 3.理解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
助读资料: 【题目解说】 组歌是由多首声乐曲组成的套曲。组歌的构成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由一系列独唱歌曲所组合而成,另一种类型是由独唱、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所组成, 【走进作者】 纪·哈·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背景链接】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和疾病煎熬之苦。尽管这样,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反对愚昧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利、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炽( )热 祷 ( )词 执拗( ) 俊俏( ) 衷 ( )情 馈( )赠 憔悴 ( ) 真谛 ( ) 天穹( ) 璀璨 ( ) 镶嵌 ( ) 翱( )翔 长吁( )短叹 千山万壑 ( ) 酷肖(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执拗: 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馈赠: 真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誓山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吁短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气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感受形象,体验画面美 1.自由朗读课文,发挥想象,将课文中的文字换成画面,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象出来的画面。 【举例点拨】 在《浪之歌》中,我看到了海岸陪伴美人鱼跳舞的情形,它的舞姿是那样轻盈; 在《雨之歌》中,我看到了细雨洒向大地,大地开始呈现草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 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_______的浪? _______的雨? (二)体会思想,感受情感美 1. “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2.《浪之歌》是如何塑造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雨之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赏析句子----领会思想内涵和艺术特 1.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这句用第几人称?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3.“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四)概括总结---探究主题美 四、拓展延伸:续写《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交流点拨】示例:曾有多少次,我将月亮的影子浸在我的怀里,将他冲洗得更加温润亮泽;曾有多少次,我倾听一被白鲨鱼追赶得疲惫不堪的沙丁鱼轻轻地叹息;曾有多少次,我慷慨地献出我滋养了多年的海藻,给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解除饥饿的痛苦。 |
岱山县初中语文八 年级 下 册导学案
课题: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时安排: 1课时 备课教师:夏杰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对比、拟人、排比等方法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吸取历史教训,爱和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
【知识链接】 1、关于罗布泊 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古称浦海、盐泽、洛浦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孔雀河从背面注入成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千米,湖面海拔768米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沿岸盐泽广布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大陆上的一块“魔鬼三角区浪之歌”,古今有很多孤魂在此游荡,古丝绸之路上的枯骨到处皆是有时路人就渴死在距泉水不远的地方,因为是滴水成泉,很难到泉眼……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市)的—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在罗布泊东部盐壳地上被发现时,机上人员全部死 亡本来是东西方向飞行,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谁也说不清楚.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警卫员骑马冲出重围而走失1982年, 地质队在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了他的遗体原若羌县南山区书记魏建英说:“他那颗金牙是在酒泉镶的,解放了酒泉后,我们比赛蓝球,他碰掉—颗门牙当时曾派部队寻,谁知他竟远离出事地点百余公里外被发现”。1976年7月3号,新疆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9分队的—辆汽车在罗布泊以北给野外运送物资时失踪,后在鄯善县南沙山中到司机、司助,地质技术员全部渴死。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党和国家出动了飞机、军队、警犬,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大规模寻没有结果。1990年,哈密有七个人乘—辆客货小汽车去罗布泊及嘎顺戈壁水晶矿,一去不返两年后地质队员在一陡坡下发现三具坐卧的干尸 汽车距死者30公里其他4人下落不明。1995年夏,米兰农场一职工带领他的两个亲属乘一辆北京吉普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后被新疆大自然旅行社探险家张葆华在距楼兰17公里处发现尸体两具汽车完好,水、汽油都不缺,只外一人下落不明死因也不。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孤身探险中失踪当直升飞机发现他的尸体时法医鉴定已死亡5 天,既不是自杀也不是他杀,身强力壮的他,其死亡原因还是个谜。东晋高僧法显西行取经路过此区时曾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者则死,无一全者罗布泊,人们何时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远眺( ) 庇护( ) 和煦( ) 吞噬( ) 罗布泊( ) 裸露( )( ) 干涸( ) 荡漾( ) 萧瑟( ) 二.结合语境 解释词语 干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吞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沧海桑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 ,接着回忆 ,接着说明 ,除了罗布泊外,还有青海湖、月牙泉等地都需要救。 四.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2.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作者通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4.讨论分析课文对比手法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⑴对比手法 ⑵拟人手法 5.精读课文,出撼人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作用(试分析下列语句,体会课文的抒情彩)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提问: 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四.拓展学习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