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花之歌 | 课型 | 略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1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 |||||
教学 重点 |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 |||||
教学 难点 |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 |||||
教具 准备 | 课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导入 ( )分钟 |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 ||||
新课 教学 ( )分钟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浪之歌(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语,为理解课文打基础。同时,还可以学到一些学习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也就明确了。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 ||||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 ||||
板书 内容 |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
课堂作业新设计 | ||||||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坠(duò zhuì)落 祭(sì jì)献 凝(yí níng)视 朝(cháo zhāo)露 仰(yǎng yáng)望 哲(zhé zhè)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我是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缩句) 2.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三、选词填空。 孤芳自赏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 ;我从不 ,也不 。 | ||||||
【答案】 1、zhuì jì níng zhāo yǎng zhé 二、1.我是星星。 2.难道芳草不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吗? 三、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 ||||||
课后反思 | ||||||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 ||||||
备课素材
【作者介绍】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
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浪之歌(纪伯伦)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的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她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
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