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训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作用十分重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训课教学,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实训课程
境组词语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训课在高职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作用十分重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实训课教学,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运动会宣传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实训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训课程是相对于理论课程而言的。在理论课程中,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演示操作为辅。而在实训课程中,教师以演示操作和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指导为主,以理论讲解为辅。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现场操作是实训课堂的主要学习活动形式。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动
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变通创新的精神特质。《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传统文化认为,宇宙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无限发展的,事物时刻都处在变化发展中。传统文化提倡大胆疑古,提倡批判求真的精神。《易经》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求变”必然带来“求新”。《大学》中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易经》被誉为华夏文明之源,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医家等古代各个学术流派都从中汲取营养,这些学术流派的经典中都包含有《易经》的思想和理论。可以说,《易经》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易经》是以2的n次幂展开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它是抽象的数理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审美形象思维完美结合的产物。一些西方科学家也受到其逻辑思维的影响,他们从易理中得到启示,从而获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科学家玻尔教授,其论文《相生相克原理》受到广泛关注。后来,他被授予爵士徽章。在确定徽章标志时,他选用了《易经》的太极图。并且在庆贺会上,他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先生,其论文《不对等定律》得到高度评价,他们称“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发现得益于《易经》,自己从中得到了启示。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后来为计算机系统
所采用)也是受到了《易经》八卦的启发。《易经》对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社会学等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贡献早已被国内外科学界和文化界认可,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文化知识的价值及其背后的思维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认为,我们能从思想文化中获得的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的教养,而在这两者中,思维的训练更为重要。中国从来都不缺少求新的精神。传统文化能帮我们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能为我们的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1]。因此,我们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中的变通创新理念为指导,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二)有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当前,高职院校的有些学生不太重视实训课程,他们错误地认为实训课程考试容易过关。在实训课堂上,他们不认真听讲,掌握不住操作要领,导致动手操作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浪费耗材,达不到实际锻炼的目的。古代学人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的范例俯拾皆是,值得今人学习。传统文化强调尊师。知识技能“非师不明”,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受业解惑”。“尊师”的内涵有三点:尊重知识技能、尊重教师劳动、尊重教师职业。这是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另外,传统文化重学,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孔子要求学生好学、敏思,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朱熹曰:“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子语类》
sunshine girl 歌词卷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古人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它符合认知规律,故这一为学之道今天仍然适用。四书是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和智慧。古人认为,实践探索是获得真理的方法,要通过长期探索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诚意正心”意即有真诚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古人认为,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态度,才能静下心来做好工作。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充满智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研究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有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三)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在实训课堂上,学生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存在。学生可以单独完成某个项目,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这个项目;有的项目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有的项目则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因此,实训课强调团结协作,要求学生树立互助合作精神,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传统文化尚中求和,强调“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人为善”“立己达人”“天下为公”等。“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人际关系和谐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就要做到与人为善,摒弃自我中心思想,增强集体意识。由此可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职实训课教学
(一)在实训课堂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实训课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训课堂上,要实现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可在实训场所的布置上做些文章,例如张贴包含传统文化内容的宣传画和设置古代名人名言标牌等,这是最直接的宣传方法,这样可以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二)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实训课程体系。在高职实训课程建设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可考虑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以拓宽传统文化教育覆盖面,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可采用情景模拟、角扮演、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体验———认知”这一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要规划设计好传统文化课程,使之与实训课程有效对接,避免出现两张皮问题。稳妥起见,可开展教学实验,对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可行性进行检验和分析,同时逐步完善该课程[2]。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并鼓励教师开展调研,编写相关实训教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其创新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训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尊师重学、创新求变、和合共生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训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各个环节都体现
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例如,在讲解操作要领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与老师密切配合,尊重老师的劳动。在期末考核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实训课程考核的内容涉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思考力和实践力。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调酒》为例。可将期末考核的内容设定为:完成一款酒水的调制。这款酒水可以是课堂上老师演示、讲解过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创款。自创款一旦调制成功,学生就可以获得加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创新。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基础。在实训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之产生更多成就感。技能考核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除了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小组成员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以此来倡导团结合作的精神。(四)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通过校报、广播台、宣传栏等媒体,加大传统文化传播力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地展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3],使之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实训课堂上展现出较强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
陆工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