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溃》读后感
这样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对,成功难以复制,失败的教训更有价值。我读过一些名人的传记或者历史小说,让我感动难忘的总是这些人物面对困境中的心态和处置,但是我从未读过像大崩溃这样一本从开头就告诉你失败是他们宿命的故事。这本书讲述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以失败为结局来叙述这个故事?
《大崩溃》是一本书?
大崩溃的故事取材于我国抗战时期国民军队十分惨烈的豫湘桂战役,讲述了在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豫中大战爆发,在日军猛烈攻势下,国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司令官蒋秉文,汤伯恩抛下数万大军,狼狈而逃,最终日军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等数城,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城,国民党第十军驻守,在此大战爆发,持续40余天,为抗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攻防战,身为士兵的兄弟督战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等人的命运,因这场战事而被捆绑在了一起。
故事并不复杂,如果这只是按时间进度排列的简单的军事汇报,这篇文章相信不会超过200页。但是本书的作者用起丰厚的笔力将故事描绘的扣人心弦,600页的作品丰满而不臃肿。
介绍这本书一定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着名的作家都梁,也许这个着名的作家您从未注意过他,因为他太低调了,但是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您一定听说过《亮剑》《狼烟北平》《血浪漫》《百年往事:荣宝斋》等等,这位作家的人物塑造能力与广博的见识实在是太过出众,所写小说极易让导演和演员理解领悟,可以说都梁小说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这些演员能呈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的一大原因。
但是,这本书能给我留下如此深刻影响并让我毫不费力读完600页却不止于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跌宕起伏。
《大崩溃》的魅力还在哪里?
在我介绍这本书最让我难忘的地方在哪里时,首先我现摘录一段书中的文字与您共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是古代文人针砭周幽王政治弊端的一句牢骚话,其寓意是告诫执政者要注意做事公正,治国不能没有差役,但
是国土广博,官员众多,不能只偏劳几个人,却使有些人只顾享受清闲,看来这段话的重点并不在前四句,重点在于“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后两句,可惜在流传了3000年后,这段话被人断章取义了,只留下前四句,约定俗成的演变成对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此句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对于帝王而言,凡是有利于集权,统治思想都是求之不得的,既然儒家思想有其浓厚的奴才意识,历代帝王崇尚儒学也就顺理成章了,更有甚者将儒学肢解而断章取义,为帝王提供合法的依据,3000年来,升斗小民也认可了这句话,这就带来一个悖论,既然天下都是皇帝或者国家元首的小民们,只有纳税的份儿,享受不到国家政权带来的任何好处,那么流血拼命的事,谁爱去谁去,这不关小民的事。
这是书中对于国民与国家义务之间的思考,在抗战时期蒋介石政府为阻挡日军突进速度,下令人工决堤黄河,此举虽对日本产生了一定影响却直接打破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直接造成了河南等地的粮食绝收,冯小刚的电影《1942》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这场看似天灾实为人祸的灾害产生后国民政府非但没有大力赈灾而且还要要求当地税赋必不能少,书中的思考就与此有关。
在《大崩溃》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此书深度思考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前人犯的错误,我们还会再犯吗?”书中有着大量关于国家与人民关系的思辩交流,透过当时不同地位的人民的故事对话,不单单展现了时代,更让时代出现的原因让我感受到了一些。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总在不断重演?为什么我们常见到的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在二战中会犯下如此多惨绝人寰的罪行?为什么中国面对日本僵化的战术无能为力?中国与日本之间差在哪里?中国积弱的种子从何时开始埋下的?这些种种问题在书中作者以豪不逊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专业分析让读者感触良深。
再比如在谈到国民性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时,都梁就借夫妻二人的讨论总结出了专制制度下,有什么样的统治者就有什么样的国民,在民主制度下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统治者。这样精准简洁的总结如果对历史和社会没有过充分的认识我想是很难得出的。
总体来说,在军事作品这一领域我所读过的书里,《大崩溃》几乎是无人能够项背的。
亮剑读后感借用豆瓣网友的优点总结:一是多条线索叙事,涵盖宏观、中观与微观,最后几条线索还能完美汇合;二是历史与虚构无缝叠加,虚构部分不影响历史真实,同时增加了历史的可读性;三是人物选择讨巧,督战官的设置,让蔡继刚能顺理成章地经历多个战场而又不因战场
溃败而死去,满堂等平民的成长、蜕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蔡继恒的部分则具有国际视野;四十军事战略、术语、装备的讲解非常清晰。
此书豆瓣评分8.7,在纪实性军事作品中这个分数是相当高了。在此向您推荐都梁《大崩溃》愿这本书也能给你正视历史的缝隙.让我们从中到教训。
2018年2月24日
季程宇有感于泰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