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失人情论》有感1000_读后感_模板
  读《不失人情论》有感1000字
  王昆文
  中医学是一个重视人情与人性的医学,早在两千年前的《内经》中就已鲜明的提出了”不失人情”.
  李中梓在三百多年前所写的”不失人情论”一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说明了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情,的确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所以,他一而再地概叹曰”戛戛乎难之矣”!
  首先从病人方面来讲,病人各自不一,病情也千差万别,它牵涉到各人的藏气、性情、好恶、交际、贫富、境遇、调治、成见、隐情(甚至隐私)等,十分复杂。
  其次,从旁人方面来讲,每一个病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或亲友近邻。他们的地位、学识、与患者的亲疏关系、对病情的认识,以及对医生的了解程度等都不一样,难免有时会众说纷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疾病的诊治。
  再其次,从医生方面来讲,李中梓在本文中则着重批评了那些在医德和医术方面都有些问题或不大符合条件的医生。如其中就有所谓”诡言神授”的欺诈之徒,还有那些孟浪的、肤浅的、嫉姤的、不敢承担责任的等。这说明在中医队伍中历来就存在着良莠不齐或朱紫混淆,有诸多不称其职者。这就给病人择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知医不真,任医不专”.
  所以,李中梓在文章的结尾说:”有必不可迁就之病情,而复有不得不迁就之人情,且奈之何哉!故曰:戛戛乎难之矣!”这就说明,病情虽然是确定的,但人情却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人情可能引导出不同的诊治效果。还说明医学是社会的医学,人文的医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情,疾病的诊治过程必然受到各方面人情的影响。而有人说,中医学就是人学,故研究中医学就必定探究人情与人性。一个合格的中医,必定是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而不应仅仅是”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而已。
  由于中医学历来重视处理好复杂的人情,尤其是在治病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人性化,不歧视病人,不伤害病人,不在病人身上牟利,特别是以慈悲为怀,甚至一心扑救,所以往往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和感激,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故绝无伤医事件的发生。这从历代的医藉中就可看出。下面试举《王孟英医案》中一则关于医生之情的生动案例以说明之(卷一,外感门,治石诵羲案):
  患者本为一病久失治之危重病人,当初王孟英诊断为”此暑热始终在肺”,曾为之”三疏白虎而不用”——由于病家对此处方心存疑虑,怕石膏之性过凉,故不敢服,以致病情拖延多日。但王孟英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这一做法却并不介意,而是表示理解,也不放弃。当患者一家再次邀请他前往会诊时,()他并未推辞,而是欣然应招,并且”不遑谦让,援笔立案”.此时病人家中已陷入了”求神拜佛,意乱心慌,殊可怜悯”的困境。王孟英面对如此危险之候,并未退缩,而是勇于担当责任,”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这是需要何等过人的学识与热肠。在会诊中,他反复向大家阐述自己对这个病的认识与分析,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开处方。最后他的真诚说服了也感动了所有的人,而病家也采用了他的处方而病终得以全愈。难怪当时在座的医生顾某都说王孟英”肠热胆坚,极堪依赖”;另外还有人说他”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这就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医人之情”.具有他这种人情的医生,你不得不尊敬,你不得不信任,相信也必然会建立起最佳的、最和谐的医患关系。古代”种杏成林”的典故已经成为了中医历史上一段众人皆知的佳话,并将继续留光百代。
《活着》读后感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今天晚上在自习室一口气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总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就像书自序中写的那样,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主人公福贵的生活,这样写只需要福贵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而不是在别人眼中看来的苦难或是幸存。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存者。如此一来因为恰好突出了作者的本意: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或许还不是很深刻,我的理解是,人活的幸福与否,只取决于自己的感受,跟别人的看法应该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并不代表着每个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就可以去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是说每个人对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定位和要求不一样罢了。简单来说就是:活着不是给别人看的,在别人看来的苦难,对自己来说也许就是幸福呢。呵呵,我个人的理解只能到达这个深度了,希望不会误导大家…
 
  我们总会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9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所以勇敢地去追逐的自己的理想,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不要等到以后才去悔恨,不要因为现在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轻言放弃好吗?不要让你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篇一:亮剑小说读后感
 
  很早就看过电视剧亮剑了,但直到现在看过了小说亮剑后,真正的被震憾了,那种感觉很复杂,小说的前半部分和电视剧是一样的,激昂的战争,宝剑出鞘的精神,但真正精彩的是电视剧中没有表达或是不敢表达的后半部分,我想作者之所以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所要表达的思想,全部凝结于小说的后半部分,党内肃清运动,,斗争等等,才是亮剑一书的精华所在。我之所以感触颇深,也源于先看完了电视剧后才看的小说,因为在电视剧中李云龙,赵刚,丁伟以及小田,冯楠,田墨轩的形象已根深蒂固,他们高大正义英雄的气概让我怎么也不能接受小说中他们所遭受的迫害和不公,真的让人发自肺腑的心痛,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小说的,好多年了真的没有为一部小说而流泪,这次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个高大的身躯就那样倒下,亮剑精神随着他们的灵魂一起得到升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看了电视剧,我们都记住了李云龙这个具有特殊魅力,个性鲜明,活生生的军人形象。电视剧带给我们的是抗日战争的激情,军人的生死离别战友情;也记住了楚云飞跟李云龙那种特殊的朋友情。但是,看完小说,才知道我们了解的李云龙,楚云飞,田雨,赵刚,并不是他们的全部。李云龙从没有离开过战场,即使死也是以一种军人的尊严死在自己的下;田雨对李云龙的爱并没有因为两人的矛盾而削弱,从众造反派围攻李云龙,她带领六个孩子拿着棒球棒誓死保卫丈夫,从她在李云龙去世两天狱中割脉自杀,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军人的妻子,她至少说明了军人的妻子一样不是柔弱的。赵刚一个为了寻求国家民族独立自强,社会进步的军人兼知识分子,至死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告诉我们的是知识分子一样不是柔弱的,为真理献身是值得的。楚云飞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帮过李云龙,因为他珍惜这条汉子,他们两人对峙过,甚至经历过殊死搏斗,但当他得知李云龙去世的消息,心情沉重,在大陆对案的金门岛发表悼文,他不愿意就这样失去了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如果不谈政治,他们真的可能成为至交。当孔捷回想起这些老战友,丁伟,李云龙时,我不禁跟着心情沉痛。当赵刚的儿子带着几个弟弟妹妹向李云龙叩头诀别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军人的孩子。当段朋把李云龙从囚车上劫下来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这是李云龙带出来的兵,不惜一切代价,誓死保卫首长。多少次李云龙,段朋当他们面对威胁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已经不是战争
时候的杀,杀,杀,而是忍耐,因为他们是善良的,因为他们是正直的军人。政治也许对他们太残酷了,但他们没有放弃军人的原则,扞卫着中国军人的尊严。战场上,李云龙用刀亮剑,时李云龙用他的精神亮剑。小说写的很真实,很发人深思,但愿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更加理性和宽广,让小说“亮剑”的后半部分可以搬上荧屏,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全面,更有内涵,更有感情的李云龙,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亮剑。
 
  篇二:亮剑小说读后感
 
  当读完《亮剑》之后,让我感动了,我被它征服了,《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亮剑》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亮剑》是一部弘扬无产阶级革命主义精神的小说。
亮剑读后感 
    中国人强调仁,包括对敌手。所以大敌当前,很多人逃之夭夭并美其名曰:保存实力。
但李云龙说:“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你凭什么当剑客?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叫做亮剑”。
 
  任何一支团队,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团队组建时首任长官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团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团队灵魂永在。这就是魂。中国人现在太需要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一种勇立潮头不倒的精神,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一种铁嘴铜头橡皮肚的精神了。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亮剑”精神,就是我们的魂。
 
  和平年代的“亮剑”精神,应该是强国面前不卑不亢的国家形象,应该是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民族风貌;应该是敢于攀登,善于啃硬骨头的不畏艰难的英雄主义精神。如果,我们
每个人都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祖国竭尽全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中华民族必将岿然屹立于世界之林!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们以命相搏,但是,英雄主义精神绝不能丢!亮剑,是在金钱权势面前保持纯洁高尚的情操;亮剑,是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时遇挫折不气馁、敢于向科学最前沿发起猛攻;亮剑,是在国内国际经贸战场上的斗智斗勇寸利必争;亮剑,是在思想领域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坚定不动摇;亮剑,就是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艰辛,我们都敢于面对它,研究它,战胜它,哪怕失败无数次!
 
  血性男儿,勇于亮剑。于今而言,在中国大地,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屈指可数!作为当代的青年,我们不能把历史忘记,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民族更不能把党一脉相承的精神忘记!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