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
文言文的固定格式:
1)表示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例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内对角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例如: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
例如:虞兮虞兮奈若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例如:吾孰与城比徐公美?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F、安……乎?(怎么……呢?)
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G、独……耶?(难道……吗?)
例如: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
H、何为……?(为什么……?)
例如:君何为生我家?
(2)表示反问:
A、何……哉(也)?(怎么能……呢?)
例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可胜道也哉?
B、何……为?(……干什么呢?为什么…呢?)
例如:何辞为?
C、其……乎?(难道能……呢?)
例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顾……哉?(难道……吗?)
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E、独……哉?(难道……吗?)
例如: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F、安……哉(乎)?(哪里……呢?)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G、不亦……乎?(不是……吗?)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H、……非……欤?(……不是……吗?)聘任
例如:子非三闾大夫欤?
I、宁……耶?(哪里……呢?)
例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3)表示感叹:
A、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例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C、惟……耳!(只是……罢了!)
例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D、一何……(多么……啊!)
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E、亦……哉!(也真是……啊!)
例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4)表揣度:
A、无乃…乎(耶)?(恐怕该……吧?)(兼表反问)例如:求,无乃尔是过欤?
B、得无…乎(耶)?(该不是……吗?(兼表反问)例如:若辈得无若贫乎?
C、……庶几……欤?(……大概……吧?)
例如: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A、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欤(耶),抑……欤(耶)?(是……,还是……?)
例如: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C、其……,其……也?(是……呢,还是……呢?)
例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常见固定文言词语:
1、“……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2、“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3、“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4、“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5、“是故(以)”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6、“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7、“有……者”译为“有个……人”
8、“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9、“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10、“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即使如此”。
11、“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12、“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画出下列句中文言固定结构并翻译句子。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
2、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
可以抵挡势力强的。
前台工作职责5、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6、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7、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8、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9、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孰与(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1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
12、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
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
……之谓也
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
13、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
14、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节约用电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1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16、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
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何……为(wéi)、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1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19、唯余。(《左传•襄公十四年》)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20、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2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2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2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2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船已经行进了,而(落在水中的)剑(却)没有动,像这样去寻剑,不是糊涂吗?
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同义结构还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25、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6、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义结构还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27、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2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灭亡的原因。
30、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暴的秦国不敢出兵侵犯赵国的缘故,仅仅是因为有我们两个在呀。
夏季音乐会3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这就是世上不能流传(石钟山命名)的缘故。
3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我知道怎样抵御你的办法了,我不说。
3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3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先王制定法律的根据,是老百姓。
“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35、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砍个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成。娶个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办不成。
36、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国开发区——赵王说:“秦王如果拿去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呢?”
37、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刘邦说:“现在已经出来,没有告辞,那么办呢?”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如:
38、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力量,竟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9、.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40、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
——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41、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4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43、此为何若人?(《墨子•公输》)
—
—此人是怎么样的人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