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一教学是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塑造了荆轲这一勇士形象。编者安排这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荆轲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义举和精神。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
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
由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篇目有限,高一学生在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理解方面存在较多知识障碍,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情,根据本文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句式。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文本,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积累文学常识,补充课外知识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课标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之上应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2. 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运用练习法,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
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练习法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还能检测学生学习成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的英雄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把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清故事情节;认识历史人物荆轲。(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处于积累阶段,因此文言积累就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能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认识历史人物,则是一个提高。)
二、说学法指导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学法如下: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语言,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
2. 遵循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法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能发现不足之处,便于老师教学)
3.设置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讨论法,能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4.根据课标要求,“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深入认识历史人物荆轲,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本学案设计为第一课时,教学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熟知脉络,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学习过程
我的语文教学设计采用的是 “学案”,所谓语文“学案”教学就是一种集老师“教”与学生“学”为一体的课内外学习方案,整个教学设计分三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巩固案。该学案尤其注重学习指导。
第一部分:预习案(本环节布置了三项任务)
(一)知人论世
(让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能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收集有关“荆轲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资料;
2. 搜集资料,大致了解《战国策》这本先秦著作。
(二)文本疏通
(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勾画出来,课堂解决,这样能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课文注释,读准字音,归纳重点字、词、句。
(三)梳理故事情节
课前在没有老师指导之下,自己阅读课文,尝试梳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堂案(五项环节)
(一)请同学们分角朗读1——9段,并完成以下任务:(阅读不仅仅要做到正字正音,还需要领会其中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地阅读)
(先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并总结)(10分钟)
(这些问题的设置,着重检查课前预习,对学生的预习给予积极地评价,以鼓励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 标注读音:花胶的吃法
2. 有哪些重要实词?
3.有哪些通假字?
4.有哪些词古今异义?
5.归纳词类活用
6.归纳特殊句式
7. 难句翻译:
(二)分角朗读10——18段,并完成以下任务(10分钟):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2.尝试翻译这几段(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要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原文,再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达不到预期效果是才用直译,在让学生尝试翻译之中,教会他们文言翻译的一般方法:调、补、换、留、删)
3. 这几段主要说了什么?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再给予评价,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习得了某个知识,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附:板书设计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三)听读课文,学习诵读方法。(8分钟)
(老师诵读,学生倾听,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不仅要能用普通话流利的朗读,还要恰当的表达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我设置了听读课文,学习诵读方法。)
1. 读出重音
2. 读出节奏
3. 读出气势
4. 读出情感
(四)快速浏览全文,复述故事情节。(7分钟)(这一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请一位同学复述,再请若干位同学补充,老师对诸位同学的复述逐一评价,注重激励学生。
(五)合作探究(10分钟)
(根据课标的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老师提出探究问题:请你谈谈荆轲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只是引导者,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评价。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布置作业(显示巩固案)
离合的作用第三部分:巩固案
(我认为进行完一课时的教学,课后需要进行巩固,这里的巩固与以往的练习也有些区别,那就是围绕学习总目标,围绕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1.熟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易水送别”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3. 从下列各句中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4.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5. 解释下列句中老照片的故事600字划线的词。
6. 翻译下列句子。
四、说学习反思
1.本节课的学习指导虽没有开展,但通过对本文的备课,我发现文言文学习中语言积累是十分重要的,而语言积累的关键又在于学生自己的努力,老师要善于归类。
2.学案教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增加了自主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参与面更广。“以学定教”有利于教师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能有
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学案教学很容易上成习题课,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习题量。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
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眼镜的英语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等作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
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怎么唱假音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