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形式有八种。
1.用“……者……也”表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用“……,……也”表判断。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有教无类翻译4.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周敦颐《爱莲说》)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好的毛笔..
5.无标志性词语,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6.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二、被动句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的被动句,常见的大体上有以下五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③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③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腹胀痛男性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三、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宾语前置。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③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离骚》)
④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⑤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往往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电玩阿狸②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周敦颐《爱莲说》)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②何陋之.有?(周敦颐《爱莲说》)③唯利是.图。
四、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1)以“者”为标志的。
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以“之”为标志的。
①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五、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往往后置作补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六、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或修辞的需要,在不影响语言表达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句子成分。这是古今汉语所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的省略更为常见,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省略。古代汉语中大致有以下五种形式的省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词、省略介词“于”。
1.省略主语。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承前省略。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秦)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蒙后省略。如:
①(扁鹊)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②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3)对话省略。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3.(1)承前省略。如:
①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蒙后省略。如:
①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歧路亡羊》)
贫困资助感谢信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3)特定省略。如:
①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4.省略宾语。
(1)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每字为一印,火烧(之)令(之)坚。(沈括《活板》)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2)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①临不测之渊以(之.:代不测之渊黄河)为固。(《过秦论》)
②秦王不怿,为(之.:代赵王)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竖子不足与(之.:代项羽)谋。(《鸿门宴》)
椒盐核桃仁的做法
4.省略介词“于”。例如: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晋军(于.:在)函陵,秦军(于.:在)氾南。(军:驻扎)
④有碑仆(于.:在)道。(《游褒禅山记》)
七、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①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②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