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新文化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1.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共和
C.民主、科学
D.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科学”。而“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旗帜,“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旗帜,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主张。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2. 胡适先生1923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创造的“新时代”是(  )
A.君主专制时代
B.君主立宪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民主科学时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准确识记。题干里的《新青年》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0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
3. 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内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的知识分子,从1915年起,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思考,认定要建立共和国,必须从根本是改造国民。他们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4. 近代的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周评论》传播的新思想是
A.三民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维新变法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每周评论》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重视可知《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其主要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5. 夏荷同学准备办一期历史小报,收集了有关孙中山 、康有为、鲁迅、严复和胡适的图片资料。你认为该小报应取个怎样的名称?  、
A.民主革命思想的先驱
B.思想解放的先驱
C.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
D.新文化运动先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的知识,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鲁迅、严复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他们都为近代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6.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为此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大力    (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做出的贡献。此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
力。学生可以从题干材料入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两句话告诉学生的意思:我国人要摆脱封建愚昧思想,应学习科学提倡人权。下列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7. 陈独秀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
A.反对尊孔和复古
B.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
C.提倡民主和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两面大旗,批判“尊孔复古”的逆流,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提倡“民主”、“科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8.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它兴起于1915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从1915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9.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品是
A.《文学改良刍议》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狂人日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的相关史实,据已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D符合题意,而A是胡适的作品,BC均是李大钊的代表作品,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鲁迅
10. 新文化运动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网罗,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的这段话阐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新文化运动影响之一是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11.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过,纪念“五四”运动,不能忘掉《新青年》。这主要是因为
A.《新青年》是陈独秀创办的
B.《新青年》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青年学生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解放了思想,促进了青年学生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对五四运动中学生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12.初三日记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袁世凯在北京复辟,在
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读材料可知,陈独秀并不是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而是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新文化运动
13. 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了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每周评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史实的史记能力,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批判封建思想为主,后期增添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向以孔教为首的思想发动猛烈攻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1918年,李大钊创立《每周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A项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B项《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C项是维新派的机关刊物,本题选D。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史记能力,新文化运动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也是考试命题的重点,学生一般根据所学知识就能直接得出答案,所以送分题。
14. 下图是一个刊物的影印件,该刊物指导促进的运动是(识记; 0.92)
A.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近代化的探索可知,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为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族”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是以《中外纪闻》为阵地宣传变法思想;辛亥革命以《民报》为机关刊物;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点评:《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陈独秀等人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
15. 从1920年秋开始,徐州市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