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 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 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⑤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⑥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牛肉用英语怎么说
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 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 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庞大反义词.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①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省略
1.主语的省略。例如:
承前省。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人口数量
[承前省主语]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杨花
承后省。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自述省。如:
①(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对话省。如:
①“(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 语的省略]
巨蟹座性格女生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①(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②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③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④屠惧,投(之)以骨。(《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 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 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 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 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 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 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 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