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意象情感
    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词,在该词中,词人以多个意象的融汇,构出离别之情的缠绵绯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无论是从意象还是从情感,都很难把握,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事实上,只有意象理解得准确,感情体验才透彻。结合自己的教学,以及各种资料和专家评析,对该词意向和情感作一点分析,以期对学生理解该词有一定帮助。
  “寒蝉凄切”:
  蝉即知了,夏季活跃,叫声鼎沸,秋天就活不了多久了。一番秋风秋雨之后,万物沉静,蝉也只剩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临死前的残喘,也没有了夏日的活力。七月孟秋,它哀鸣悲秋也在悲惜自己的生命,寒蝉就引为悲凉之意,此外,蝉亦有“蝉联”之说,意为连续不断,有“缠绵”之义。寒蝉之鸣,就构成了一种绵延不断的悲凉。本词开篇即用“寒蝉凄切,正如《红楼梦》王熙凤出场,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寒蝉凄切”,便闻离别的哀音。
  “长亭”:
  古时的道路隔十里设长亭,供行旅歇息,称“十里长亭”,对近城者而言,此为送别亲友之处,称“短亭”。“长亭”是一个特殊意象,是行旅者暂时落脚之地,最易让人思乡怀人,倍感孤寂落魄;对送别的人而言,在此也感到一份浓郁的离愁别绪。所以“长亭”多传达离情别意,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其实词人离去并非对长亭,而是对送行的情人,因此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骤雨初歇”:
  秋天万物凋零,骤雨过后,黄叶入泥,只剩枯枝,冰凉一层寒气。试想“骤雨初歇”的冷寂中与情人相别是怎样的悲凉之至。“骤雨初歇”并非仅“以景托人”,还隐寓词人的爱情,如狂风骤雨般袭过,已经搁浅,其酸楚难受跃然纸上。
  “兰舟”:
  船的美称,寓美、雅于一体。此处的兰舟或许只是意义上的“兰舟”,也许也正是木兰所做,但于大体无碍,重要的是作者赋予“兰舟”这一意象的情感。离别应是伤情,词人何以称之为“兰舟”?其实这恰恰比喻了“留恋处”的美好,使远离之人更加不舍,加之“兰舟”给人幽静之感,更切合了词人此时此景的心情。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弥漫在水面的雾气,古代多以此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的情思,词人此时望眼“千里烟波”,顿觉此去路迢迢,山长水远,相见无期,也无法设想此去没有情人的路途,是否崎岖难行,更觉惆怅,凄苦无边无际。
  霭,云气或轻气,可是“暮霭沉沉”。着浓墨,又绘“楚天阔”,空间何其广,在如此广褒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深沉浓郁的烟霭,其离愁之沉,令人如亲身所负,空间的渺茫,正衬托词人的迷惘。
  “清秋节”:
  秋,自古为悲音,词人与情人执手“看泪眼”,却偏偏在冷落凄凉的清秋季节,离愁别绪加浓墨渲染,浓郁凝重的感情如同亲身感受。
  有了这些实景,情景相生,合而为意象,才有可能将别后相思烘托到高潮。
  词人设想“今霄酒醒何处”:
  酒,古人传达豪情、悲愁、苦闷、郁郁不得志。
  自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后,酒似乎成了解除忧愁的特效良药。
  尽管李白说:“举杯浇愁愁更愁”,但文人墨客失意仍然借酒说愁。词人柳永与情人依依惜别“帐饮无绪”,但还是一醉而别,是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甚至是“破罐子破摔”?今宵何处酒醒都不想管了,醉死也无妨,其痛不欲生可想而知。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留也”,折柳古时民间为留客、惜别之意,因此杨柳就成了最让人动情的树。词人想象,酒醒之时,舟停上岸,只有凉凉的晓风吹拂萧萧杨柳,飘飞的柳絮,逗起人满怀愁绪,柔和的枝条,在风中轻摇,像情人欲送还留的招手。此番情景,词人孑然于柳树下,几缕晓风吹得人心凉,空对残月挂在柳树枝头,满怀空虚、寂寞和痛苦,空有良辰美景,也只能任它白白流去,对词人而言,也是虚设。如此情景,怎能不催人泪下,令人倍生怜悯同情之心。
  《雨霖铃》一词,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大背景,以透人心脾的凄切的蝉鸣作通词的主旋律,
列举了一组刻骨铭心的意象,如“寒蝉”,“长亭”,“兰舟”,“烟波”,“暮蔼”,“清秋”,“酒”,“杨柳”,“晓风”,“残月”等,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而成的特殊意象。词人引特殊意象,便可让读者迅速由此而增添与原诗内涵相关的联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造境的目的,并使词达到了雅化的效果。
  从意象性质看,《雨霖铃》词的意象多是浅俗意象,似浅斟低唱,不同于与士大夫高雅旷逸的情趣,不像上层文人的遮遮掩掩。
雨霖铃 柳永  从情感基调看,词开篇闻“寒蝉凄切”,悲音已出,为全词的感情基调谱定了调子。“长亭”一意象便随传出此悲音的原因:离愁别绪。而后用“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把离愁别绪渲染得更浓,“冷落清秋”、“晓风残月”使气氛更加悲凉。就是“兰舟”之美,也承载了沉重的愁绪。可以说,整首词完全是以景托情,以景传情。使词笼罩于一种低沉,抑郁的感情基调之中。词中没有一处直白地抒写过有情人分手相见无期的痛苦,难舍难分的缠绵愁绪,但字字句句饱蘸痛不欲生的血泪写成,每一个冷寂的意象都承载着浓烈的可知可感的真实情感,它把凡人的真实情感演绎得悲凉而完美。
 
  刘海,语文教师,现居贵州余庆。本文编校:张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