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虚实相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描述词中情节,描绘离别前后的画面。
2.探讨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把握本词大意,初味词人的离别之情。
2.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本词造成了字面上的矛盾,此矛盾结合词人的仕途人生,更能深化词人离别时的不舍与无奈之情和离别后的客情冷落与孤清之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词人的离别之情,强化情感体验,初步了解人生的抉择、痛苦与升华,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形成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在阅读鉴赏中强化情感体验;学习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鉴赏中强化情感体验。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正课:
1.自由朗读,扫除字音、字义障碍。
2.请一名同学美读,老师点评。
3.阐释概念:虚实
4.请同学出这首诗的实写和虚写(先讨论探究,再点名回答)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雨霖铃》这一首词;
2.试以今天所学 ——“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解读下面一诗。
《夜雨寄北》
李商隐雨霖铃 柳永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板书】 离别时:难舍难分(实写)
雨霖铃
柳永 离别后:眷恋思念(虚写)
【教学后记】
这一篇课文《雨霖铃》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单元。《雨霖铃》是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表达绵绵离愁别绪的杰出代表作品,由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场景构成,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突出。在教学设计中,体会词人的离别情绪、掌握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这一篇课文《雨霖铃》是高一下学期的教学内容,面向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阅历的高一学生。高一的学生对“离别”之类的情感已有所体验,具备了体会词人离愁别绪的情感基础。况且,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有丰富的情感需要表达。他们对课文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再陌生,对虚实结合的手法却未曾熟悉。本科的重点即是借助柳永的离情和一些他们熟悉的诗词,引导他们掌握虚实结合的表达技巧。
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本课的设计合理可操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教法和学法并无创新。因为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教学的班级没有必修四的课本,他们班还停留在必修三
的教学中,全班带的课本都是必修三,无课本无预习。尽管努力体现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理念,怎奈学生的基础也比较差,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有难度,参与热情就不高,课堂氛围就不够活跃。从课堂检测反馈的情况来看,他们对本课所学内容已以致用”的要求。因为是教学新手的缘故,求稳的心理没有让我临时对教法和学法有大的改动。
总的来说,这一节展示课基本上是成功的,同时存在着多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此为鉴,扬长避短。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快速地提高起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