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的彩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五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礼记·礼运》中:“五,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孙子兵法·势篇》认为:“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而确定了五为颜中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受到自然的恩惠,因而对自然和自然的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感情,对自然美和彩美的感觉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根据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名性格》一文记载,日本远古时代没有直接表达颜的词汇,只有表示光线的两组词,即明与暗、显与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赤(明)、黑(暗)、白(显)、青(漠)四个直接与颜相关的词。所以,赤黑白青是日本人原始彩感觉的基本。
一、红海的颜
红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以红布置新房等;它又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脸谱。红还是
血液的颜,中国古人认为血有“去秽驱邪”之功效,巫师、道士在作法时,常泼洒动物的血以镇魔驱鬼。民间也有系红腰带、穿红袜、挂红布辟邪的民俗。而19世纪以来,红被公认为含有政治内容的彩,共产党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叫“红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至今少年儿童仍佩戴“红领巾”作为优秀与进步的标志。
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称赤,即红为赤不浄,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在日本古代人尤其是猎人、渔民、铁匠以及酿酒业、林业、盐业为生的人眼中,赤不仅与污秽肮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生育后的妇女和例假期间的女人是禁止出现在神佛面前的,她们被关在与家人隔离的房间里,并且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个灶台做饭,不准她们随便触摸渔具,更不准上船。如果无视这些忌讳,男人就会进山断腿,遭遇猛兽;出海翻船;居家起火,损失惨重。这些习俗表明古代日本人对赤是厌恶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对赤除了厌恶和忌讳,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书纪·神武天皇即位前纪》中记述了神武天皇为了制造御神酒瓮率领臣下挖取赤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戋鸣尊打败八俣大蛇,说他乘坐的是一艘涂了丹土即染成赤的船。日本人还自称日出之国,以红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红还心存敬畏之感。
二、白
白与红相反,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
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孝服,为之设白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把出力不讨好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脸谱。当然,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影响,城市中又以白为新娘礼服之,代表纯洁吉祥的意义。而日本人将白视为“神”的彩,在日本《古事记》记载的神话中,天神往往身穿白衣或借助白动物出现,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认
为凡是带彩的都是不洁净的,只有白“洁净无垢”,人正是通过白与神联系沟通的。因此,日本神社以及神社中使用的器具多为白。日本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身着圣洁的白和服,在她离开娘家后,人们扫净她的足迹,并在门口悬挂在灯笼,希望新娘受到天神的保佑,婚后幸福。白也是古代《衣服令》中最尊贵、品级最高的颜,天皇的袍服即为白。川端康成用一句话道出了白在日本人眼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杂的洁白,是最清高的,也是最富有彩的。”
三、黄
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富象征意义,在五行学说中,黄代表五行中的“土”,无方中的“中”,五帝中的“黄帝”。传统农耕社会的中国,历来以“土”为贵,古人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黄被誉为有“天德之美”。而唐代以后它一直作为封建时代帝王之而受到人们的尊
敬。中国人与黄渊源颇深,中国人是典型的黄人种,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称好日子为“黄道吉日”,即使人死后的去处也称为“黄泉”。古人还认为黄是喜,“不言偃仰中园乐,还爱眉间喜黄”,(梅尧臣:《和原甫午寝晚归》)“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见归期”,(韩愈:《偃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都提到眉间黄为喜事之。而到了现代,黄开始与情、庸俗淫秽联系在一起,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文化中并没有以黄象征情,现在通行的“黄”观念,实际是从美国文化中引入的。
黄在日本人的传统审美意识中是并不受青睐的,在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以紫、青、赤、黄、白、黑六作为官冠的颜,表示官位高低。黄冠代表中级官位。而《衣服令》中规定黄属于低等级的。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常用黄衣物包裹初生婴儿,因此黄成了不成熟、不可靠的代名词,比如日语中「黄い嘴」、「黄い声」等。
四、黑
黑在中国的象征意义比较复杂。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尚)黑。”黑即成为秦朝的国。《礼记·玉藻》记载:“天子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诸侯玄端以祭”。《诗经·毛传》:“黑,卿士听朝之正服也”可以看出,黑曾作为吉,用于贵族的礼服,象征了严肃。另一方面由于黑本身的黑暗无光,又给人以腐朽、险恶与恐怖的感觉,
如“黑帮”、“黑心肠”、“黑手”等,都不是正大光明和令人愉快的事物。在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中黑也是被排在最后,《衣服令》中将黑定为级别最低的官员使用的颜。另外,还将奴婢的衣服颜规定为“橡墨”。而穷困的贱民也只能穿黑的衣服,因此黑乃是地位低下的标志。而进入日本中世以后,人们对黑产生了好感。平安时代的日本女人,主要是未婚的年轻女子将门牙染为黑,称为「御歯黒」。意在向人昭示“守阁待嫁,侯君求婚”。并且在当时的日本只有皇亲国戚家的金枝玉叶才拥有此“芳容”,决非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可以随意窃染的。平安末期,不单女子,连豪门贵族的男子,魁梧骠悍的武士也都口缁如墨。到了江户时代,依然流行「御歯黒」,只是只有已婚妇女才可染黑齿。直到明治维新后,1874年日本皇室才宣布放弃「御歯黒」的旧习。在现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黑已成为象征庄重、严肃的颜,不论是婚礼或是葬礼均可以着黑衣服以示敬意。
五、青
青的象征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的。,青衣本是古帝王、后妃的一种礼服,《礼记·月令》:“(天子)衣青衣,服苍玉。”《晋书·礼志上》:“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衣青衣。”汉朝以后,青衣成了卑贱者的标志服饰,蔡邕有《青衣赋》。唐初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绿帻青裳,家僮数百。”可知绿青为唐时奴仆服。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青衣指的是家婢。据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奇政》载,古人多以绿头巾为贱者之服。唐朝的李封做延陵令时,遇有犯罪的官吏,视其情节轻者,常不施杖罚而责令其裹绿头巾以示辱。元明以后,凡娼妓及乐人家男子都着青碧头巾,以示地位
低下,后转化为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面无光,低人一等。现在也称妻子有外遇而给丈夫“戴了绿帽子”。
但日本的“青”却是一种跨度广泛的彩,它包括了绿、蓝、青、灰,甚至近乎白的多种调。日语中就有“青空”(蓝天)、“青い海”(蓝的海洋)、“青い山”(翠绿的山)、“青信号”(绿信号灯)、“青い颜”(苍白的脸)等多种描述,可见青的复杂性。日本人认为青是天空、海洋、江河湖泊、植物的颜,具有温润、柔雅的暖性格,代表了独特的日本美。日本是个岛国,在海上渔猎是日本先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日本人将大海无尽的宝藏看作是上天的恩赐。另一方面,日本台风、海啸频繁,面对大自然的狂暴威力,敬畏、恐惧、崇拜心理便油然而生。可以说,海洋崇拜是日本人喜好青的原因之一。日本近四分之三的陆地是山地和丘陵,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6%,遍布国土的青山绿水将日本渲染成了一个青翠的国度。日本的神道教认为“万物有灵”,山川草木皆有神灵居住依附,特别是常青植物,如松、柏、杉、桧等更被视为“长生”的象征加以崇拜。青作为有神灵依附的草木之,象白一样神圣不可亵渎。正如叶渭渠先生在《日本文化史》写到的:“对日本来说,青与白有着同样的魅力”。川端康成也在《展现日本美》中提到:“与西方和南方各国那种青翠艳丽的彩相比,日本的绿显得深沉和湿润。平心静气地继续仔细观察,竟会感到世界上再没有像日本的绿这样千娇百媚、丰富多彩、纤细微妙的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