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读书的人文意境
作者:马晓贇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10
        [ ] 古代诗人中以读书为诗歌内容的诗人为数不少,但是大量写作读书诗的诗人则首推陆游,其数量之广非其他诗人所不能比。陆游的读书诗虽然取材较窄,范围有所局限,但他却大胆突破小环境的局限,直抒胸臆,在自由奔放的书写中直面生活,思考人生,慨叹生命。陆游凭借他一颗敏锐的心灵,使他的读书诗充满了生气活力,其酣畅淋漓的情感、鲜活的生活场景以及对读书的价值追求使得读书诗绽放出异样的人文光彩。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对读书的痴迷,对学问的孜孜以求和对自我的超越。
        [关键词] 陆游;读书诗;意象;人文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 。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古代诗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们的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们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
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与人生的其他内容相比,书斋生活也许不是很理想的诗歌题材,因为它的环境比较狭小,内容比较单调,所产生的心态比较平静,这些条件都不利于灵感的产生。但陆游一生中曾写下大量以读书为题的诗歌。据《剑南诗稿校注》统计,陆游诗中直接出现以读书为题的诗有一百多首,此外题中虽无读书字样而内与读书有关的诗更是不计其数,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创举。虽然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人生最高理想,但大部分生活却是在书斋中度过的,青灯黄卷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读书诗构成了陆游诗歌中独具特的构成部分。陆游善于即景生情发掘书斋中的诗意,咀嚼出其中的隽永滋味,熨帖出读书当中的曲折情状,笔调轻灵,别具风采。大量富有生命力的文学意象融入其诗中,让太浓的书卷气变得灵动活泼。陆游的读书诗蕴含着厚重的思想感情,内容广博,使诗歌的意境变得空前阔达。陆游读书诗中所体现出的人生体验和生命启迪值得我们深思。
        一、饱含深情的人文关怀浸透了读书诗丰富的主题
        陆游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其高祖开创的书香传统世代相传,他对此十分自豪,他的读书生涯是在双亲的督导下从幼年开始的,双亲的深情呵护和精心培养让陆游与书结下了不解
之缘。因此,陆游大量读书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浓厚的读书氛围最终形成了陆游读书诗的深厚根基和文化背景。而陆游诗中不时流露出壮志难酬,人生易老的人生感慨,实际上是胸怀壮志者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失意之叹。这种深沉的人生感慨本是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它最能在诗人心中引起情感的波澜。例如:城南杜五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一门酣法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读杜诗》),这首诗是对杜甫的生平遭际的歌咏,赞颂杜甫的人格、才华、惋惜杜甫的不遇,这正是自感怀才不遇的陆游的自我写照。诗歌的情感力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与一般的抒情是没有区别的。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现实主义精神很接近于杜甫,主要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感情饱满,体现了诗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时尚。由此可见,陆游的读书诗中常常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平静的书斋生活并没有束缚住他的翻腾诗思,只不过他的生命在由动态转为静态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二、开阔悠远的自然意象构成了读书诗鲜活的灵魂
        读书生活虽然是一种人文活动,但是陆游咏读书时并未把目光局限在小书斋的范围之内,而是常常对读书的背景进行描写,从而把有关的自然意象写入诗中。例如:荒林枭独啸,
野水鹅鸣。我做蓬窗下,答以读书声。”“寂寞书生学奇书,穷愁客子著春秋。”“投老难逢身健日,读书偏爱夜长时,孤村月白闻衣杵,破灶烟轻煮芋糜。这几句诗分别写出了春夜、夏夜、秋夜、冬夜的读书的情景,生动地记叙了诗人读书的勤苦和无限的乐趣。对于夜间苦读的人来说,灯火就是他的亲密伴侣。唐代韩愈曾作《短灯檠歌》,生动的描绘了贫士寒夜苦读时与短檠为伴以及一朝富贵后将短檠置于墙角的经历。从此,短灯檠就成为寒士苦读生涯的象征物。陆游有诗云:更有一端差自慰,短檠不作白头新。意思是说他终身与青灯为伴,早已结成知己。由此可知,一盏青灯为繁的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确定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如果说上述意象清晰具形,故而开卷可睹,那么陆游的读书诗中还有一类自然意象却是若影若现,有时甚至是隐而不见的,那就是关于时间的意象。时间是无影无声的,但它却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性质,也是诗人们笔下经久不衰的主题。陆游的读书诗中便常常写到它,并对时间的流逝予以最动情的歌咏。例如:白发无情欺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春归不可留,斗柄已峥嵘。老至不可却,两鬓森千茎。少年所读书,废忘如隔生。”“束担还山读旧书,断编终日见唐虞。千茎白发年华速,一点青灯夜漏沮。这三首诗内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示了对时光迅速、年华不再的深沉慨叹,陆游对时间的感慨具体可感,这是陆游的读书诗中
最重要的情感波澜。可以说,对时间的这种自然意象的刻画是此类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这也是陆游读书诗虽以读书为题却很少陷入呆滞枯窘的原因之一。”[1]
        三、多角度的人文活动扩展了读书诗深层的内涵
        陆游诗中对读书这个主题的描写也是多方面的,他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己的读书生涯进行吟咏,观察入微,描写入画,随时随地从生活和自然中汲取材料,记叙细腻清新,笔调圆匀。陆游把读书看作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事业,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里也不改初衷。他的真实心态是由衷的喜爱读书,即使为此耽误一生也决无悔意,他在书中抒发了在贫穷的环境中坚持读书的心态:架上有书吾已矣,”“父子共度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他还作诗鼓励其子:儿饥读书到鸡唱,意虽甚壮气力微。可怜落笔渐健快,其奈瘦面无光辉。布衣儒生例骨立,纨绔市儿皆瓠肥。勿言学古徒自困,吾曹舍此将安归?作诗自宽亦慰汝,吟罢抚几频歔欷。诗中具体描写了其家庭生活的窘迫,以及其子忍饥苦读的情形。诗人当然对此不无牢骚,然而他认为读书学古本是儒生的事业,故而鼓励其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勿坠其志。陆游对自己的学识是极为珍视的,他对自己读破万卷书而辛苦一生的命运毫无悔意甚至希望来生继续这种事业:寓世己为当去客,爱书更付未来生。”“后身作书声,努力究此事。他希望子孙能继承祖先开创的书香门第:楚公著书数百遍,少师守校世世传。
        四、经世致用的人文追求提升了读书诗永恒的境界
        “事实上陆游读书怀有明确的目标,首先是从典籍中探求儒家之道。”[2]他说:吾道固应千古在,几人虚用一人勤。他认为儒道是千古不可磨灭的真理,世人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修身进德。朱黄参笔墨,照映灯花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子孙字字微言要力行学习古人,就要学习其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不污大节,坚贞自守,他一生磨砺志节,可以作为我们今人的一面镜子。”[3]“在陆游看来,读书可以抒写怀抱,读书可以忘忧,读书可以忘味,因为书中有至味,读书还可以忘老。”[4]既然读书有如此多的益处,诗人当然要视之为人生最大乐事了。《秋夜读诗》这首诗作与陆游七十七岁,已退居故里,诗人在一种十分窘迫的处境中仍然勤奋苦读,在他心目中,读书之乐甚至超过富贵功名,因为后者仅是转瞬即逝的短暂存在。他认为书籍不但是人生的最好伴侣,而且有洗贫病的神奇功用,无怪诗人要与书朝夕为伴了。虽然在诗人对儿子的叮嘱中读书任然又实用价值,但对于诗人自身而言,他在此时此地的读书已经彻底超越了有关实用的世俗考虑,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崇高的精神活动,一种忘乎自我的人生追求,并进而成为读书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读书显然已经获得了净化和超越的品格,这也许是陆游心目中读书活动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读书诗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生,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所以他的读书诗仍然是活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又有浪漫主义的调,在悲壮崇高之美当中融汇着更为充实的社会内涵,更为强烈的战斗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诗情也似并快刀,剪得秋光入卷来。陆游的敏锐诗情,不仅把春秋光剪入其诗,而且也把读书生活中的种种情趣裁入诗。在杰出的诗人面前,一切生活内容都是绝妙的诗材。”[5]
        注释:
        [1]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26.
        [2]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165.
        [3]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21.
        [4]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152.
        [5] 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171.
        参考文献:
        [1]李立.看似逍遥的生命情怀——诗词与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邓乔彬.唐宋词美学[M].关于读书的诗歌齐鲁书社.2004.
        [3]莫励锋.古典诗学的美学观照[M].中华书局.2005
        [4]欧阳俊.陆游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刘洪仁.陆游诗词选[M].巴蜀书社.2007
        [6]贺开秦.陆游读书诗译注[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钱中联.剑南书稿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马晓贇(1993—),男,汉族,甘肃政法学院公安技术学院2012级刑事科学技术1班,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