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中国成语故事(八)
请君入瓮
唐朝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有两个酷吏,一个是尚书右丞周兴,另一个是御史中丞来俊臣。这两个人经常伪造罪名强加在他们
憎恶的人身上,并且采用各种非常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这些人认罪。
后来,周兴密谋反叛,被人告发,武则天派来俊臣审讯这个案子。来俊臣深知周兴是个老奸巨猾、很难对付的办案老手,要他认罪,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俊臣思来想去,终于有了主意。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最近我审理案件,有些罪犯特别狡猾,各种刑具都用过了,可他们就是不肯认罪。老兄你说,我如何对付他们才好呢?”残暴狠毒的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用一个大瓮,四面都烧起旺火,然后命令犯人钻到瓮中,这样没有人敢不招认。”来俊臣马上叫人按照他的说法布置好,对周兴说:“宫里有命令,让我审问你,那么,就请君入瓮吧。”周兴一听,
手里的酒杯啪的一声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后来,人们把“请君入瓮”作为成语,用来表示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
罄竹难书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越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成语“罄竹难书”由“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某些人罪大恶极,所犯的罪行多得写不完。罄,空、尽,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指用竹片制作的竹简,用于书写文字;书,写。
取而代之
项羽是秦朝末年一支主要起义军的领袖。他出身于楚国的旧贵族,少年时候,既不愿意好
好读书,也不愿意练习剑术。他的叔父项梁对此很不满,经常责备他。项羽却说:“读书认字多了有什么用呢?只需要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术也只能抵挡很少的几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战胜万人的本领。”项梁见他很有抱负,就教他学习兵法。后来,项梁杀了人,被官府追捕,便带着项羽一起逃到吴中这个地方。
有一年,秦始皇巡游全国,途中路过吴中时,项梁、项羽一起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把那个皇帝的位子夺过来代替他!项梁听到后又惊喜又害怕,于是就责备项羽道:“不要胡说八道,这可是要灭门的!”他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心里却十分赏识项羽,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了不起的作为。
后来,项羽带兵参加反秦起义,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并自立为西楚霸王。但是,后来他在与以刘邦为首的起义军进行的战争中,由于战略战术的错误,最后吃了败仗,逃到乌江边上,自杀身亡。
后来,人们就用“取而代之”这一成语,来表示一方取代另一方的意思。
如出一辙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威名显赫、功高盖世的著名将领,然而其中有不少人到了晚年却以失败而告终,这都是因为他们居功自傲和轻敌造成的。宋朝学者洪迈写过一篇读书随笔《名将晚谬(miù)》,举例分析了这一现象。
首先是关羽。三国时期的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一名猛将。当年他与袁绍作战时,于万军之中亲手杀死了袁绍的得力干将颜良、文丑。后来,关羽率军进攻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曹操派出于禁等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关羽水淹曹魏七军,活捉了于禁,名震天下,致使曹操都打算把都城迁离许昌,以避开关羽的锐气。可是,如此智勇双全的将领,却没有领悟到东吴吕蒙、陆逊的欺诈,竟然中了孙权的计谋,败走麦城,被东吴活捉,死在了孙权的手中。
还有一位是南北朝时期西魏的王思政。当年他镇守玉壁,被东魏的高欢所包围。高欢的军队,营垒连绵四十多里,最终还是被王思政所打败。后来王思政迁至荆州,高欢又率大军前来进攻,双方对峙五十多天,最后又被王思政所击败。可是,后来他不听别人的建议,以致做了高澄的俘虏。
此外,洪迈还列举了北齐的慕容绍宗和南朝陈国的吴明彻作为例子。他感慨道:“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成语“如出一辙”表示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辙,车轮碾轧的痕迹。
如鸟兽散
李陵是西汉时的著名将领。他擅长骑马、射箭,作战十分勇敢,对士兵也非常爱护,因此深得汉武帝的喜爱。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出兵侵犯中原。汉武帝为了边塞,便封李陵为派骑都尉,命他率军前去征讨匈奴。他带领五千步兵,从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歼灭匈奴数千人。匈奴单于又召集骑兵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向南撤退,途中来到一大片沼泽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命令士兵从里边放火烧出一溜空地,以阻止再烧过来的火继续向南漫延。
正在匈奴作战不利,打算撤退的时候,李陵的一个部下投降了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用尽等情况告诉了匈奴,于是匈奴加紧了对汉军的进攻。李陵率军退入一个山谷,匈奴紧追不舍,并切断了汉军的后路。一场激战,汉军伤亡惨重。夜里,李陵见自己没有了突围的希望,就召集起将士,沉重地说:“看样子明天就会被匈奴打败,我们如鸟兽散吧,这样或许还能有逃脱回朝报告皇上的希望。”随后,李陵在夜里突围时被匈奴追击,最后被擒,投降了匈奴。
成语“如鸟兽散”是说像一飞鸟走兽一样逃散,形容溃败逃散,现多用来比喻集团或组织解散后,其成员各奔东西。
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
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边塞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的马突然丢了一匹。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
慰他不必太着急。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可是过了没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仅自动回了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塞翁失马”,比喻虽然受到了暂时的损失,后来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三令五申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他写出了《孙子兵法》这部重要的军事巨著。他带着这部著作到吴国去见吴王,吴王看过以后,对孙武还不完全相信,便说:“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军队来试试你的兵法?”孙武说:“可以。”吴王又问:“用妇女试试可以吗?”孙武也答应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