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 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较牢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有100多所,其中30多所高校具有硕士点、7所高校具有博士点。着名的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辽宁省里开设该专业的有辽宁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源范围的扩大,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 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得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较牢固地掌握有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有100多所,其中30多所高校具有硕士点、7所高校具有博士点。着名的有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辽宁省里开设该专业的有辽宁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不断发展和生源范围的扩大,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专业就业率偏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增长,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每年就有近万名该专业的大学生会投入到就业市场上。但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是国家公务机关或者是企业或事业的领导层,这部分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广阔。例如,毕业生想要进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就要参加公务员的录用考试,而我国公务员的录用名额十分有限,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岗位就屈指可数,这就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虽然从总体上该专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
2.专业认可度较差
虽然从 1998 年开始就开设了该专业,然而政府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偏低。一方面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都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招聘目录中很少招考该专业,即使有的招聘岗位与该专业很吻合,也没有列示该专业。另一方面,学校的知名度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导致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3.专向性职业缺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
虽然从 1998 年开始就开设了该专业,然而政府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偏低。一方面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都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招聘目录中很少招考该专业,即使有的招聘岗位与该专业很吻合,也没有列示该专业。另一方面,学校的知名度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导致就业情况并不理想。
3.专向性职业缺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
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广阔。这些开设专业之前的优点,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对于这个专业的对口职业极少。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供求不平衡
自1998年开始至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各个开设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招生规模,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滞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处于部门精简阶段,本身就存在富余人员,许多单位都开始实行只进不出的政策。即使存在用人需求,单位和机关部门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供求不平衡
自1998年开始至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各个开设专业的高校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招生规模,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滞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处于部门精简阶段,本身就存在富余人员,许多单位都开始实行只进不出的政策。即使存在用人需求,单位和机关部门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针对专业知识的局限,毕业生多是应征管理类职位。企业的用人需求多是劳动密集型职位,对管理阶层的需求较少。
2.宣传力度不到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建设还不是很成熟,人们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极低。许多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岗位人才的时候很少将该专业作为专门招聘的专业。其原因大多是用人企业和政府公务部门对这个专业的来了解较少,不清楚专业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总的来说,就是政府和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没有提高专业影响力。
3.就业方向不明确
2.宣传力度不到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建设还不是很成熟,人们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极低。许多劳动力市场上的用人单位在招收岗位人才的时候很少将该专业作为专门招聘的专业。其原因大多是用人企业和政府公务部门对这个专业的来了解较少,不清楚专业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向。总的来说,就是政府和学校对于该专业的宣传力度还不到位,没有提高专业影响力。
3.就业方向不明确
根据对开设了该专业的各院校网站所公布的公共信息进行统计,目前各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类:(1)以经济学为依托,尤其偏重于劳动经济学方向,如武汉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2)依托社会学的,如苏州大学、吉林大学等;(3)具有公共管理特或有公共管理学背景的,如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4)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如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由此可见,开设该专业的众多高校对于专业的定向各有不同,那么专业对应的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从总体来看,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
4.自身素质不完善
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只对该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学习,而对于实践方面的经
验几乎没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管理学类的专业更注重对理论灵活的应用,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不少的毕业生面对当前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出现对极其不自信或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论文
1.规划专业办学规模
各高校应该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 门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另一方面对已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其办学资格。根据近几年该专业方向的就业需求合理的宏观估计学校自身的招生规模,防止出现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论文
1.规划专业办学规模
各高校应该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 门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另一方面对已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达不到标准的取消其办学资格。根据近几年该专业方向的就业需求合理的宏观估计学校自身的招生规模,防止出现
毕业生人数过多从而面对稀缺的职位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局面。
2.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的方针和政策的宣传,不断进行体制化的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劳动与社会保障,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影响力。开设专业的院校加强与招聘企业的合作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之中使用人单位了解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该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公众,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或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方式,宣传专业的办学特以及人才的培养,使社会大众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相关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明确专业就业方向
2.加强专业宣传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的方针和政策的宣传,不断进行体制化的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劳动与社会保障,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影响力。开设专业的院校加强与招聘企业的合作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之中使用人单位了解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该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公众,学校可以采用网络或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的方式,宣传专业的办学特以及人才的培养,使社会大众更好的了解专业的相关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3.明确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要适应不断增长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该专业的定位应该在培养应用型的社会服务型管理人才上。除了培养少数专业方向的学术型人才外,更要大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社会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于企业和基层的服务岗位。专业的培养定向应当体现学生的就业能力强,进入工作岗位后上手操作快,站稳岗位牢和发展后劲足。
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价值判断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目前整体的就业形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校期间,学校要加强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虽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导向大多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但是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不能一味地想要进入高收入高福利的
用人单位,有很多社会保障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职位并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性质的。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自身的综合能力还不足。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更有竞争力。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地巩固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一步步达到理想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姜丽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D].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37-38.
参考文献
[1]姜丽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D].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6):37-3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