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词中的化学知识”试题选
1、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间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我们熟悉的一首古诗词。回答下列问题。(1)“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丝的主要成分是()A.纤维素 B.蛋白质  C.维生素  D.无机盐
(2).“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是用石蜡做的,实验测定,石蜡充分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下列对石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蜡是石油炼制的产品之一  B. 石蜡是混合物  C. 石蜡一定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D.石蜡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2、关于物质的性质变化方面
.“真金不怕火炼”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能充分体现金具有的性质是()  A. 硬度较小  B.密度较大C.导电性好  D.化学性质稳定
下列成语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 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 D.滴水成冰
.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 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下列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B.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C.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 白玉为床,金做马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日照香炉生紫烟  D.千捶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在下列诗句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下面是明朝于谦(1398—1457)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于谦借某化合物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千捶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据你对该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作出解释。CaCO3高温CaO+CO2↑CaO+H2O=Ca(OH)2  Ca(OH)2+ CO2= CaCO3↓+ H2O
二、古诗词中的化学知识
《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鼐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我国西汉已知用煤炭做燃料冶铁。古称煤炭为乌薪、黑金等。诗中说煤炭原是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它蕴藏大量的热量。燃起熊熊煤火可使人感到春回大地,生起洪炉能照亮漆黑的夜空。铁鼎等物都是靠煤炭烧炼出来的,从铁器身上就看到了煤的作用。作者借煤为喻,表达自己拯救百姓、匡时济世的竭诚之志。
《浪淘沙》(唐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淘沙取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金化学性质稳定,质地坚韧不锈,十分昂贵。但它在地壳中含量极少,多以自然金单独存在,也有与其他矿共生,经风化侵蚀,雨水冲刷,在长期的迁徙中同泥沙混合形成沙金
矿,其含金量不过几至几十克。由于金比重为19.3,较石英沙比重2.65 大得多,在冲沙淘金中易先沉降,使金沙分离。诗人深刻的揭露了劳动人民在惊涛恶浪中苦辛采得的稀贵金属,最后又全部化为王侯贵族的奢侈品了。
《咏石灰》(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矿物,青灰,质坚硬,化学成分为碳酸钙。诗中描绘了石灰石烧制石灰的过程。先将石灰石敲碎,在石灰窑内经高温煅烧,便制得雪白的生石灰CaO,后者与水作用生成白粉状的熟石灰(或消石灰)Ca(OH) 。石灰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尽管“粉身碎骨”,总保持自身的“洁白”不染,它在建筑、农业等部门用途十分广泛。作者写石灰风格以表现自己永葆清白的情操。
《烟火诗》(宋赵孟頫)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㸌㸌喧豗似火攻,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落向东风。”
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硝酸钾、硫磺和木炭也是古代金丹家与本草家常用药物,火药最初用于战争,后应用于娱乐上。南宋时的爆竹、流星和烟火则大量使用火药。诗中描写艺人精心制作的烟火把黑夜照明,燃放中呈现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景象。急逝的流星其光亮和声闹宛如一条进攻的火龙,十分壮观。
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之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逐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但斗志不衰,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形象地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予人以哲理的启示。而其中蕴含的化学哲理就是“吹尽狂沙始到金”,沙里淘金,由于黄金和砂石的密度不同,金的密度为19.32g/cm³,用水反复淘洗,通过重力差异淘到金矿。现在通常比喻好东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或者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来选择精华。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字面意思是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石补过的那块天壁也为之震撼破裂,终于“石破天惊”,秋雨大作了!这音乐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啊!把音乐的感染力描写如此神奇和淋漓尽致。石破天惊作为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后来,《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先生,写了本《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来纠余秋雨散文中的错。
什么石才有石破天惊的功力呢,正是硝石,化学名为硝酸钾,也是火药的主要成分,只有火药爆炸才有
石破天惊的效果。其中的化学反应正是“一硫二硝三木炭,三个一混来点燃,点燃以后就爆炸,爆炸之后放出氮”。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N2↑+3CO2↑,可以看出,火药爆炸之后发出大量气体,难怪要石破天惊了。
含有成语的诗句
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一钱斩吏》有记载,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也是成语水滴石穿的出处,也作滴水穿石,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把困难的事情做好。
其中的化学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石灰石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石灰乳也就是碳酸氢钙的过程,反应方程式为CaCO3 +CO2 +H2O==Ca(HCO3)2;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酸雨(亚硫酸、硫酸和硝酸等)等腐蚀了石灰石。
CaCO3+H2SO4=CaSO4+H2O+CO2↑
可见,诗词古文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化学知识,或是化学现象,或是化学哲理,处处留心皆学问,让我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也学习化学知识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烟”、“雾” 混为一谈,实际上固体小颗粒飘浮在空气中称为烟,而小液滴分散于空气中则称为雾。硝烟、炊烟、尘烟均为名副其实的烟,白磷燃烧时产生的浓厚白烟也是名副其实的
烟,它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清晨的蒙蒙白雾、水烧开后冒出的白气其实都是雾;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试剂瓶塞时产生的现象也是雾。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烟”是指农家的炊烟;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的“孤烟”则是浩瀚空旷的沙漠中挺拔而起的传递战争信息的烽烟,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烟”是指江南的雨雾、水气。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九首·日照澄州江雾开》中写道:“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记述了古代淘金的情况。意思是说:清
晨,烟雾笼罩大江,不一会太阳出来了,雾散天开,金的阳光照耀着澄澈的江水中的小洲。淘金妇女结伴而来,挤满了江边的水弯。美人头上的首饰和王侯手中的印玺,所用的金子都是这些妇女辛辛苦苦从沙中浪底淘洗出来的。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莫道谗言如浪深》中也有类似内容:“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砂始到金。”这两首诗对淘金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金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常温下不易氧化,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天然本。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不需要冶炼还原。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
花香味,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寒梅的分子在寒风中不断运动,飘散到四周,远远就能嗅到香味。
唐代诗僧贯休《寄怀楚和尚二首》中有“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意思是说:铁锅化雪快,煤炭煮茶慢。因为金属铁传热快,石炭在火盆中不能充分燃烧且大量的热散失、利用率低下造成如此现象。到了宋朝,苏轼有诗《石炭》专门描写煤的燃烧性能和使用前景:“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进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粟林渐可患,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这是一千年前苏轼对煤炭燃烧的精彩记录。“投泥泼水愈光明”,炽热的煤加水后会产生水煤气(C+H2O 高温= CO+H2),水煤气的主要成份是CO和H2,而CO和H2都是易燃气体,所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是说煤燃烧放出的热量高。煤的燃烧值(3.2×107焦/千克)是干木柴燃烧值(1.2× 107焦/千克)的2.7倍,可用于矿物的冶炼。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云:“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然回春皓皓,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原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的意思说: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巨大的热量。燃烧起来像火一样的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日阳光般的温暖,如春回大地;
沉沉的黑夜竟被那炉中的煤焰照得很明亮。鼎彝这类器具,本来是依据煤炭的热力才能熔铸成的;那些经煤炭冶炼过的铁石,本质上还依然保留着煤炭的品质。只希望普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温饱,所以煤炭不辞辛苦,不惜燃烧了自己的而走出山林。这首《咏煤炭》把煤炭的形成(深埋地下千年万年方可形成)
、特征(黑块状固体)、性质(可燃且放热多)和主要用途(冶炼、取暖)用一首诗就形象地概括表现了出来。
宋代科学家沈括《延州诗》曾写道:“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诗中的石烟就是指石油,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沈括《延州诗》描写了石油燃烧产生大量浓烟的场景,焚烧原油产生的烟雾和化学物质将白衣服全都染黑了,寒冬还未过去,石油烟末多得像洛阳的灰尘。充分说明在通常情况下,石油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着草木燃烧的氧化反应,生成的草木灰可作为万物生长的肥料,使得野草来年春风吹来时,再次获得后生长良机,更加茂盛。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人读后顿觉悲凉凄婉,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规律的“真”(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和化学变化的“真”是如此完美的统一相像。
蜡烛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也就是说蜡烛燃烧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化有形为无形。
又如王安石《元日》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本意是指在火中燃烧竹子,竹子
爆裂发声,这属于物理变化。《通俗编排优》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现代爆竹的主要成份是,当烟花爆竹点燃时,木炭粉、硫磺粉、金属粉末等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迅速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粉尘,瞬时产生的大量气体,伴随着大量光和热,冲破炮纸的包裹,引起爆炸。爆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都是有害气体。所以,有些城市禁止燃放是有道理的。诗人李白在《秋浦歌》中曾描写煤炭的燃烧反应:“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其中“红星乱紫烟”的紫烟从何而来呢? 原来煤炭在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时的火焰是蓝的,蓝火焰与浓烟混和在一起看起来就像紫的烟。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咏石灰》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诗的字面意思是:千百次地锤打开凿来自深山,烈火焚烧也十分平常。身体骨头即使变成粉末也无所畏惧,是因为想要把清白的声誉留在人间。但全诗包含的化学物质丰富多彩: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及其变化过程:经过千锤万凿将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的生石灰(氧化钙),即CaCO3分解。粉身碎骨浑不怕—白的熟石灰。
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的碳酸钙,
Ca(OH)2+CO2。于谦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正不阿的崇高情操,也体现了人
作用于自然环境,体现自然环境陶冶了人美好情操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