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语的诗句3.1 文化负载词语的定义和研究的必要性
3.1.1 文化负载词语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价值、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并作用于一定社会的一切领域。语言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和汉语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却又各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语音、语法),还表现出词语各自内涵丰富的文化特来。因为语言的客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是铸造在一起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所以它们的词汇必然要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现实、受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道德价值、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并深深地打上本民族、本地域和本时代的烙印。因而英汉词语必然负载着他们自身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而英语教学从语音、词汇到表达法等无不渗透着异国文化的彩。特别对词汇来说,某些词语总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在一定语言背景下承载了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对文化负载词语的认识与把握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英语教学活动中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3.1.2 文化负载词语研究的必要性
自从许国璋教授1980年在《现代外语》上发表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以来,对文化负载词语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外语教师和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现代心理学已经证实:人类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通常反映一种文化心理、语言单位,特别是词和短语总能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并记载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语言常常被看着是一个民族的“镜子”或“化石”。Lado指出:“对文化的思维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词语”。Boas 也说:“词语总是与其所使用的环境相适应”。Nida 则更明确的指出:“词语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有意义”。Palmer 认为:“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经常反映的并非是世界的现实而是操该语言的人的兴趣所在”(王革,2002:28)。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可以观察它的实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通过语言词汇的学习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因为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从语言国情学的角度看,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掌握语言的基础和理解文章大意的关键。例如,汉语中的“松、竹、梅”能使汉族人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斗霜傲雪”,“高风亮节”的伴随意义。但英语中的pine, bamboo, plum却不能让使用英语的人引起这样的联想,也没有类似的伴随意义。同样,英语blue room的字面意义是“蓝的房间”,实际上是指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友的接待室,类似汉语中的“内客厅”;英语National Trust 的字面意义是“国家托拉斯”,实际上这一机构负责英语国家博物馆中珍藏陈列品的维护和保养,相当于中国的“全国文物保护委员会”。诸如此类的文化词语说明,如果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他们的真实含义。另外,这些词语本身的存在和消亡就
能提供有关文化发展过程的信息。例如:曾有人试图通过对某些古代语言词汇的研究来探寻最早的印欧人居住的区域。所以,学好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而且还要掌握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特别是对文化负载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外语教学、翻译和跨文化交际。
3.2 影响英汉文化负载词语形成的因素
造成英汉文化词语内涵不同的原因有很多,这里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其影响因素。
3.2.1 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涉及到人们如何认识宇宙、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费玉新,2003:79)。而世界观与价值观紧密相关,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等起支配作用。因此,世界观影响人的感知的各个方面,其结果影响了人的信仰、观念、和行为举止。不同的世界观,对同一客观事物在英汉两种文化里常包含着不同的价值看法。中国主张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而西方则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总之,中国强调统一,西方强调独立,这是东西方在世界观上的最大分歧点。如从candle(蜡烛)一词,西方人会联想它会带来“教堂的庄严”,或“生日的快乐和祝福”的氛围。而中国人则会意识到它显示出“新婚喜庆”的景象,体现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的写照,故唐代诗人李商隐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佳句。
3.2.2 宗教、社会历史背景
英语国家长期以来深受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提供
了大量的成语和典故。如源于希腊神话的“Achilles’heel”表示“致命的弱点”,“Pandors’box”意味着“无穷的灾难”,源于《圣经故事》的Gardenof Eden (伊甸园) 喻指不为任何琐事痛苦所扰的乐土,“Judas”喻指“叛徒”。而在中国,东方神话、佛教、道教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因此,汉语中许多联想意义丰富的词语与它们密切相关。如“蓬莱岛”、“牛郎织女”、“菩萨心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英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明显。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文化统治达3000多年。英国在西方算得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只在公元7世纪才开始建立封建制度,从1640年逐渐向资本主义发展。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1840年前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构架而杂以释、道思想的混合物,而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差异也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出来。如英语习语Is it necessary to use a steamhammer to crack nuts? 其意是指“不必小题大做”,这和汉语中的词语“杀鸡焉用牛刀”意义相似。这充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说明英国人已进入了使用气锤的大机器时代,而中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生产落后的社会。
英汉语言中还有许多具有特殊文化负载意义的人名、地名,这些人名和地名蕴藏着一定的典故,如汉语
中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暗度陈仓”、“身在曹营心在汉”等。英语中也Solomon (所罗门,智慧的化身),Romeo (罗米欧,代替情郎),Rambo (兰博,代替铁血男儿),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表多此一举)等。
由于不同的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英汉各民族的文化中都孕育着丰富的寓言故事。如英语中出自《伊索寓言》的sour grapes ,,就引喻为“聊以自慰”;cat’s paw
喻为“受人利用的人或物”;who’s t o bell the cat? 此语喻为“说起容易,做起来难”。而中国古代也流传着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和典故,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狐假虎威、叶公好龙”等,而且这些词语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3.2.3 意识形态
汉英两个民族在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两种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汉语中的“政治”与英语中的“Politics”的文化内涵就相去甚远。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与“政治”相关的概念有道德、祖国的前途、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等,我们平常说“关心政治”意思是要关心国家大事;“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指响应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见汉语中的“政治”是褒义的。而在英语文化环境中,“Politics”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指策略或手腕,在卑劣和邪恶中做程度选择的艺术,有时含有为争权夺利而不惜采取欺骗或其他手段的意思。因此,有“dirty politics”(肮脏的政治)之说。中国人重视“以和为贵”,讲究harmony而不是“个人”,无论是谁取得了多大的
成绩,他首先把周围给予帮助的人描述一番,不管这些帮助是有还是无。因为中国人提倡和颂扬“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个人主义”往往同“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联系在一起。又如在中国,一个人被称为“野心勃勃”,那他就是想出风头,想表现自我,而“自我”在中国文化里是被否定的。然而在英语中,ambitious和individualism却是无可争议的褒义词,ambitious表示有雄心的,有抱负的, individualism往往同“个性”、“个人奋斗”、“自强不息”联系在一起。因为英美文化强调表现个人的独立意识、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利,鼓励人们实现自我、展现自我,他们相信“Everyone is unique.”(每个人都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