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雪“痴”
——诗词文里痴读“雪”
姚雪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谢道韫咏絮
摘要: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雪”这一意象处处可见,无论是《诗经》《离骚》还是《世说新语》,亦或是唐诗宋词明清的文章,都有“雪”的影子,而且这些诗词文章里的“雪”,并不仅仅是写“雪”本身,它或反映作者身世处境,或揭示作者自身高洁的追求,或隐藏作者的与俗世抗争的远大理想等,蕴含着作者“痴”的情怀,“雪”已经成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意象。
关键词:雪;意象;痴;身世处境;高洁追求;与世抗争;远大理想
或许是因为出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父亲即为我简单取名为“雪”,或许父亲是寄希望于这个刚出生的女儿能够“冰雪聪明”,抑或许是父亲想要“雪”与我姓氏“姚”中的“兆”凑成一句“瑞雪兆丰年”的好意头,也许都不是,但无论如何我就这样与“雪”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至炎炎夏日,浓厚的暑气,总是难以忍受,一节课下来,已是汗流浃背,期盼中却未见凉风习习伴柳丝,未见雪花片片空中飞舞。冬天啊,虽然你还邈远如“迢迢牵牛星”,但我已经在望穿秋水地等待你了……
热浪阵阵,终究还是按耐不住心里对冬雪的呼唤,为求平复心情,缓解炎热带来的焦虑,于是翻开书页痴痴地寻冬的信使——雪。
一片雪花,穿越楚辞汉赋,流经唐诗宋词,跨过明清小说,飞度千山万水,抵达繁华的今世,寻寻觅觅的眸子闪亮起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目光定格在书页中的这16字之上,冬雪的气息早已先于我的感觉透过泛黄的纸页,缭绕着纯洁素雅的凉意扑面而来。雪花飘落,千里冰封,万里银装素裹,捧得一片在手,凉凉的,雪的美丽就在这样的一种古典的情怀中铺展、荡漾开来......原来,在千年之前,早有这首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的小诗,已将雪的意境渲染的如此凄美而动人。
“咏絮之才”源于晋《世说新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兄女”即谢道韫,这个咏絮之才说的就是这位女子,才情很高,但情感坎坷,深爱王献之却最终成为“王凝之妻也”,这大概是就是求而不得的悲剧吧。柳絮,因风而起,飘落无所依,终究是孤单寂寞的,把“雪”喻为“柳絮”是不是就已经有所预示了呢?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生于盛唐的李白,带着一身浪漫主义的气息,用他那喷薄而出的才气他的时代歌咏也为他的时代忧虑,他似乎嗅到了繁华背后的衰
落的气息,所以才会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叹息吧!
李白之后,再无“天才”型诗人。
在盛唐气象的感召下,多少人抱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决心,要到边塞去建功立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玄宗天宝13年,岑参在边塞奇寒孤寂的边塞为临别的朋友高唱一曲《白雪歌》送行,当朋友渐行渐远,直到雪上空留马行处他才依依不舍的转身回营,默默地为朋友祝福,希望他一路平安的到达长安,希望他能带去我对家人的思念。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一首《塞下曲》把一马当先,奋勇杀敌的将士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这场冬雪不但没有萎靡将士们的斗志,反而激发了他们报效国家的豪情。王昌龄反复吟咏的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则将边疆将士思乡念家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那些风雪夜归的人儿再想到家人的那一刻会不会在心底里泛起一丝丝的暖意?他们思念亲人的情感或许就像我此刻盼望冬雪的凉意一样吧!
还记得那“孤舟帅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吗?因为参与好友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遇贬谪,在永州的小石潭赏竹树环合,观游鱼细石,却最终总因“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他孤独一人在漫天风雪的寒江之上仅仅是在钓鱼吗?
那么,明末的张岱呢?
我总是无法掩饰对张岱的痴爱。
这位明朝的遗民,在清朝高傲而又孑孓的活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好一个“独”字,这篇《湖心亭看雪》让我在开头就见识到了这么一个奇怪而且矛盾的人。人鸟声俱绝的酷寒天气情况下还执意独往湖心亭看雪,有悖于常人;然而或许正是因为他的矛盾,我才又觉得他是真性情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可爱的人。
出身官宦,少为富贵公子,小音乐、通戏曲、爱繁华、好山水,张岱可谓才华横溢,顺风顺水,若能如此逍遥过一生,那该多么好!
明亡国后,入山著书,远离俗世喧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看到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作者简介:姚雪(1985.10-),女,汉族,安徽合肥市人,小学老师,硕士研究生在读,就读于安徽大学文学院,工作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建平实验小学。
57
58
点,余舟一芥”,此刻,天寒,景冷,心更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想到故人、故国,只能一个“痴”自嘲。从此,飘然于江湖之间。我情愿这世上少一个我喜欢的张岱,却多一个幸福的人。你看,曹雪芹低头抚须,蹒跚走来,低缓的絮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人解红楼的“痴”,也无人解或许只有书中人才能懂他之“痴”。经历过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富贵,再到家徒四壁,一文不名的贫困,他一定是历尽人世沧桑悲苦,阅尽了人间丑恶污浊,所以才那么渴望一个“雪”一样高洁干净的世界吧。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取梅花上的雪,装入花瓮,埋入地下,五年后的夏天拿出来吃茶用,怪不得天仙似的林妹妹还要被“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天生孤僻的妙玉接连揶揄,“你这么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你怎么尝不出来?”这不是那轻浮的雨水,是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我仿佛都能看到孤高的妙玉翻向林妹妹的白眼。这哪里是妙玉在品茶,这分明是曹雪芹在向那个污浊的世界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穷困潦倒仍然要保持高洁,不陷泥淖中。这我想起了
那个爱画翻白眼的动物的“八大山人”,丑恶低俗的世界我报之以白眼以示我的不屑。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红梅、白雪再次相见,红梅高洁,白雪干净,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雪下折梅,红梅和白雪第三次见面,所有的情韵都映衬在山坡上那一抱之中,连老太太贾母都连忙要求惜春赶紧将这幅图画出来呢!当漫天的大雪掩盖了人间一切的不洁与丑恶,
只剩下这纯洁晶莹的美好时,谁都想留住它,哪怕是用作画的方式……
曹雪芹,“雪”字横其中,质本洁来还洁去,究竟是痴迷于“雪”,还是痴迷于坚守“雪”一样高洁干净的人生呢?“雪”从《诗经》泛黄的纸页中深情地款款走来,“雪”在唐朝诗人的笔下渲染出一朵朵美丽的花,“雪”在张岱的心底摇曳生姿,“雪”在曹雪芹的梦中,一遍又一遍地辗转飘落,雪是如此多姿多彩,哀婉动人。沉浸在诗文韵脚里,张开灵动的双眼,你会发现,“雪”的情怀又何止一种呢?无数的迁客骚人将那一腔难遣的情怀寄于其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那是无尽的落寞失意与无人能解只可意会的一种伤感在诗句间流淌啊。只是在这个酷热难当,冬雪尚早的盛夏季节,或许不适宜搬出伤感来。我就这样在诗文韵里痴痴地读着“雪”,时而振奋,时而感怀,时而叹息。想象着采撷一朵雪花放在心中,倾听那些像雪一样洁白高贵孤傲的灵魂。夏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你听,似乎有雪花舞动的声音……
用丰富的想象来进行渲染。
(二)繁盛国力的象征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总结了秦朝覆灭的历史经验,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繁荣可谓是史无前例。随着汉朝的逐渐强大,统治者动用军事力量开疆拓土,征服了匈奴,疆域空前辽阔。政治上统治者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后代王朝树立了典范。
作为泱泱大国的子民,汉代的作家亲眼见证了国家的渐渐发展和国力的逐步殷实,心中的自信日益高涨,强大的祖国必定孕育出包举宇内的气魄和开阔的胸怀。因此,他们把这大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写进文学作品中,让后世的人们瞻仰汉朝的辉煌。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虚实结合,铺陈渲染,将世间罕见的灵奇诡怪之物连同他们在同天子的畋猎的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放置在同一时空中,从而营造出壮大、壮丽、壮美的画面。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而且还是汉代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最终完成了对汉大赋作品中所涉及到的自然生态景观研究。从传统文化和现实情况的角度对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蕴进行了简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对汉大赋的理解和体悟。
注释:
① 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29② 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50③ 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55
④ 傅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⑤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
参考文献:
[1]踪凡.汉赋研究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聂石樵.历代赋选[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1.[3]孙晶.汉代辞赋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7.[4]葛洪.西京杂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5]傅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郭绍虞.中国古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钟继彬.论汉赋山川景物描写的美学形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9]李挣.论汉大赋的景物描写[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0]潘雷.汉大赋名物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1]李红雨.汉赋中的自然描写及自然观[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接(第56页)
发布评论